進入2017年以來,甲醇市場並未追隨2016年底的漲勢,新年伊始,我國甲醇市場便步入下滑通道。市場於1月12日左右跌至半個月來的最低點,其中華東地區較月初跌205元/噸,華北跌255元/噸,山東跌280元/噸。短短10餘天時間,跌幅極大,跌速極快,平均每天跌幅在20元/噸左右。儘管近期市場有所回升,但與月初相比仍處於低位狀態。在此期間,霧霾、降雪、環保、供應、需求等多重因素不斷作用於市場,1月甲醇又狠狠地「折騰」了一把。
就1月份甲醇市場而言,國內市場整體表現欠佳。由於1月初國內霧霾天氣嚴重,交通運輸受限,陝、蒙一帶外發貨量受阻,外銷周期增長,導致廠家庫存提升,主產區甲醇工廠迫於銷售壓力開始持續降價銷售。此外,由於其間蒲城清潔能源、中天合創兩套烯烴裝置降負或停車,導致西北市場供應壓力進一步增大,對周邊市場形成進一步衝擊。
導致這波降價最主要的因素還是源自下游需求。環渤海等地環保壓力不減,河北等地下游企業開工不高,其中,下游二甲醚等企業停車或降負裝置增多,行業整體開工偏低。且臨近春節,本就負荷不高的甲醛等下游企業陸續停工放假,節前備貨情況並不理想,下游需求進一步萎靡。而新興下遊方面表現也不樂觀,山東大澤、江蘇盛虹等多套烯烴裝置停車或降負,導致其區域內需求進一步減少。
另外,春節臨近,部分運輸車輛已停止運營,市場可調配車輛減少,導致運費大幅上漲。運費上漲一方面對主產區形成利空,西北等主產區為了防止庫存積壓,必須通過排庫緩解庫存壓力,在運費上漲的背景下,只能降價操作。好在今年西北庫存壓力不大,廠家面對壓力操作心態尚可。另一方面則是對主銷區形成一定利好支撐,省外貨源減少,區域內供應減少,且運輸成本上升,對甲醇價格存在明顯支撐,而年前下游適量補貨,進一步帶動山東等地價格明顯回調。
據中國報告大廳甲醇行業分析,當前國內市場區域性走勢明顯,臨近春節,下游企業及市場貿易商逐漸離市,需求面難有跟進,場內交投持續僵持。春節前國內甲醇市場或窄幅震盪為主,後續走勢或將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