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 汽車零配件行業分析報告 內容詳情
中國汽車及零部件質量的現狀與前景[三]
 汽車及零部件 2006-03-13 08:18:00
    三包政策——我等到花兒也謝了
    很少有商品像汽車這樣特殊,特殊到這種商品流通了這麼多年居然還沒有出台相應的三包政策。有一次在超市里購物,一位老大爺不停地嚮導購小姐諮詢著一個3塊錢的燈泡究竟會享有怎樣的三包政策,1年之內由於什麼原因才可以得到免費的更換。然而一輛價值30萬的轎車竟然無法享受類似燈泡的質量保證。對於廠家,也許原因很容易解釋,像這樣貴重的商品,退換的代價實在是無法承受,然而對於消費者,這樣貴重的商品,因為質量問題卻無法退換同樣是無法承受的代價。那麼三包政策遲遲無法出台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困擾三包政策的3個焦點問題
    焦點一:各方利益怎樣平衡
    據了解,在三包權利歸屬問題上,廠商與經銷商的利益仍未解決。三包草案第五條規定:「汽車產品實行誰銷售誰負責三包的原則」,這是整個草案的總原則,也是三包草案最受爭議的焦點之一。因為這意味著經銷商必須直接面對消費者的退還或修理請求。一些經銷商、汽車廠家表示,三包政策出台後,在執行過程中會遇到一些難題,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期。「銷售商、製造商、修理商之間的責任如何劃定」就是一個大問題,一輛車退貨涉及各方的損失起碼幾萬元,這些損失,誰都不願更多擔當。

    根據汽車三包中「誰銷售誰負責」的規定,經銷商夾在生產廠家和消費者之間,不但直接面對車主的不滿,還要承受廠家的壓力,處於兩難境地。對於廠商來說,三包規定的出台使它們有了具體的規章可循,但真正的挑戰在於產品和服務質量。

    焦點二:鑑定、理賠如何實施
    三包對於鑑定難、理賠難的問題仍沒有作出具體的規定,十分籠統,這樣三包政策草草出台之後,操作起來困難重重。由於汽車是一種動態商品,因此質量糾紛責任不容易界定。一旦車有了故障,是質量問題還是使用問題,不經過專業權威機構的鑑定很難說清楚。檢驗機構是否權威、中立,檢驗標準是否科學周密?直接關係到三包能否有效地實施。據介紹,目前我國具有新車檢測資格的鑑定機構只有十幾家,國家級汽車檢測中心僅5家。當汽車發生質量問題時,一般只能由生產企業自行檢測鑑定,其客觀性、公正性很難得到保證。這主要集中在此次三包草案中的第六章《免責規定》。其中所規定的「因消費者未正確使用、維護、修理產品而造成損壞的部分」以及「發生故障後,消費者自行處置不當,造成損壞的部分」如何鑑定成為業內爭論的焦點。

    一位汽車企業銷售負責人說,責任鑑定已經成為三包實施的最大「瓶頸」。國家整車檢測技術方面能力的滯後,的確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三包法的出台。當用戶對產品質量提出質疑時,什麼樣的機構能提供權威的整車檢測?該以什麼樣的標準來衡量是該修車、換車還是退車?現在雖然國家有這樣的權威檢測機構,但其數量遠跟不上汽車保有量的增長速度。

    另外,在三包過程中,交通費、租車費和誤工費怎麼計算,怎樣才能使三方滿意,也是汽車三包操作中的難點。

    焦點三: 嚴格程度如何統一
    不少汽車生產企業早就制定了自己的三包辦法,但其三包的重點集中在包修上,幾乎沒有包換、包退的內容。進一步建立完善家用汽車的三包規定也就成為令人關注的話題。三包草案規定,在整車三包有效期內,因嚴重安全性能故障累計進行了2次修理,嚴重安全性能故障仍未排除或者又出現新的嚴重安全性能故障,銷售商應當負責免費退貨。同一質量問題累計修理5次後,又出現質量問題的,銷售商負責更換同品牌型號整車。

    不少廠商代表感到,這樣的包退、包換標準太嚴了,因為退車或換車帶來的問題會很多。但法律界人士認為,這種退、換貨標準太鬆了,因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出現同一質量問題2次即可換貨,涉及汽車反而成了5次。汽車是高速運輸工具,具有危險性,對產品質量的要求應該更嚴格。

    ■ 誰來承擔責任成了三包政策最大的一塊絆腳石。汽車製造商銷售商維修商都在為了能少負責任而相互推委。我們不禁要問政策制定的這個變速手柄究竟掌控在誰的手中

    何去何從
    當本文來到結尾的時候,正值熱熱鬧鬧的2月18號。想必這該是個黃道吉日,南到深圳——凱旋中國首發上市,北到瀋陽——小寶馬駿捷下線,不約而同,都趕上了這一天。而在這之前的標緻206、奇瑞A520等等也都是趁著年初的春風,飄然而至。中國的新車型真可謂是一夜之間,遍地花開。有人說中國的汽車消費者,大多數還停留在「以貌取人」的層次,但當面對的新車型真可以用「琳琅滿目」來形容的時候,也許,我們是到了拋開表象,究其實質的時候了。十年前,賣汽車根本不用宣傳;三年前,你可以用外形吸引消費者;如今,你可以用價格吸引消費者。但是,當到了每個品牌的整車利潤都已接近底線的時候,廠商要通過什麼來樹立品牌形象,打動日益冰冷的消費者的心呢?惟一的答案恐怕就是質量和服務。對於一個小的汽車品牌,在市場中危如累卵,也許要用什麼「強制召回」和「三包政策」來監督他的質量問題,可對於想躋身於汽車巨頭的企業,這個質量監督的任務就要自己來承擔。記得一家全球知名的酒業集團有這樣一個習慣:在造酒業有一條通用的質量標準,但他們內部實行的標準要比外界的質量標準高出5倍。

    中國的汽車市場正向著逐步成熟的方向邁進,質量問題是必經之路,雖然我們的召回制度還不強硬,我們的三包政策還未成型,但筆者相信,這絕不會成為汽車業發展的瓶頸,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汽車市場,誰不積極妥善地解決自己車型中的質量問題,那麼它必然會在這場曠日持久的競賽中敗下陣來,甚至會被市場無情地淘汰。在這裡,筆者也衷心地祝願我們的國產汽車價廉質更優,在汽車業的征途中一路走好。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汽車及零部件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