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為規範機動車排放檢驗行業秩序,生態環境部與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關於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偽造排放檢驗結果或出具虛假排放檢驗報告情節嚴重判定標準的意見》,進一步明確對違規行為的界定與處罰措施。此次新規聚焦機動車尾氣檢測領域的突出問題,通過細化法律條款、強化執法力度,推動環保監管向精細化方向發展。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機動車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意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第一百一十二條,首次系統性地將「情節嚴重」的判定標準進行量化。此前相關法規對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造假行為的處罰缺乏具體界定,導致執法過程中存在自由裁量權過大或標準不統一的問題。新規通過列舉典型情形,為監管部門提供了明確的操作依據,確保法律執行的一致性和威懾力。
根據《意見》,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若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將被認定為「情節嚴重」:
1. 重複違規:在2年內因偽造檢測結果或出具虛假報告受到過1次行政處罰後,仍繼續實施同類違法行為。此舉針對屢教不改的機構,強化懲戒力度;
2. 規模性造假:單次造假行為涉及10輛以上機動車,表明其主觀惡意和危害程度顯著升高。該標準通過數量門檻精準打擊系統性違規,遏制行業亂象。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將依據新規對涉事機構處以罰款等行政處罰;市場監管部門則同步啟動資格撤銷程序,直接取消其檢驗資質,形成「經濟處罰+市場禁入」的雙重震懾。這種跨部門協作機制有效避免了監管漏洞,確保違規成本遠高於違法收益。
新規的實施將顯著提升機動車排放檢驗行業的合規意識與技術能力。一方面,通過明確「紅線」標準,減少檢測機構因操作不規範或故意造假導致的數據失真;另一方面,強化信用懲戒機制,推動形成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長遠來看,這將進一步保障空氣品質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助力國家「雙碳」目標實現。
此次政策出台標誌著我國機動車排放監管進入精細化執法階段。通過量化判定標準、統一處罰尺度,既為檢驗機構劃定了清晰的行為邊界,也為監管部門提供了有力執法工具。此舉不僅有利於維護消費者權益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更是落實大氣污染防治法的重要實踐,對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具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