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前三季度,我國能源行業持續改善供給質量,優化供給結構,以能源轉型促進穩投資、穩增長。2019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進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是主要驅動力。未來30年是中國能源革命的戰略機遇期。
能源供給能力提升。前三季度,國內原油產量達1.43億噸,同比增長1.2%,扭轉了連續3年下滑態勢;天然氣產量127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9.5%,較上年同期加快3.3個百分點。前三季度新增發電裝機6455萬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新增裝機的56%。
補短板力度加大。前三季度,全國跨區送電401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2.5%。補短板領域投資大幅增長。民生保障改善。前三季度,下達農網改造升級中央投資計劃361億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140億元,安排「三區三州」中央預算內投資90.8億元,比上年增長48.6%。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李創軍指出,總體來看,前三季度,可再生能源整體發展平穩,棄水棄風棄光狀況持續緩解。
從供給總量看,前三季度,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穩步擴大。截至9月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7.64億千瓦,同比增長8.2%。9月底,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1437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約11%。從前三季度的數據來看,電能替代保持較快增長,替代量合計達160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超30%。
截至2017年,全球能源投資連續第三年下滑,2018年的狀況似乎不甚樂觀。儘管包括能源效率和上游石油、天然氣在內的多個行業的投資增加,但是這一增量被電力行業投資減少所抵消。
從投資流向看,中國是能源投資的主要目的地,占總數的五分之一以上。正如國際能源署署長法蒂·比羅爾強調,中國是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也是能源技術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在新政策情景中,預計2018年至2025年期間每年的能源投資平均為2.2萬億美元,此後每年為2.8萬億美元。從2025年到2040年,上游石油和天然氣將每年從5800億美元增加到每年7400億美元,這一趨勢將延續至2025年。其中可再生能源繼續占發電投資的最大份額,年均支出為3500億美元。
如果是基於可再生能源政策,平均年度供應方投資(包括燃料供應和電力供應)將比當前的平均水平增加約15%,但是這種增長掩蓋了從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和其他低碳能源的重新分配比例。IEA指出,基於提高能源效率這一大前提,對石油和天然氣供應的持續投資仍然至關重要,這在一段時間內將推動石油和天然氣價格走高。投資增加將推動原油需求回升,因此2019年市場仍相對看好。
原油投資不僅僅是商品,它背後承載了大國間的利益博弈。正如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傳遞出的信息,全球能源的命運依賴於政府所做出的決策和政策。2019年的地緣政治和大國博弈將會變得更加複雜,而這也正是油價難以去量化判斷的地方。因此最終的價格走勢還需要密切關注國際政治關係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