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核電發展迎來重要戰略機遇期,迎來更廣闊發展空間,有望每年核准6-8台。目前有關部門正在制定包括新一輪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十四五」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等在內的一攬子政策,預計未來核能發展安全監管和科技創新力度將進一步加大。
我國核電已具備良好的基礎,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形成了完整核電裝備產業鏈,具備每年生產8到10台主設備的製造能力。「十三五」期間,我國新投入商運核電機組20台,新增裝機容量2344.7萬千瓦,商運核電機組總數達48台,總裝機容量為4988萬千瓦,裝機容量位列全球第三,2020年發電量達到世界第二;新開工核電機組11台,裝機容量1260.4萬千瓦,在建機組數量和裝機容量多年位居全球首位。
「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必須加快發展核電在內的清潔能源發展,核電的作用將進一步顯現。」郭智指出,「十四五」規劃綱要首次以專欄的形式對核電發展作出具體部署。國家能源局正在以「十四五」規劃綱要為指導,研究制定新一輪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未來一段時間,我國核電發展將是重要機遇期,發展的空間和潛力是非常巨大的。
國家核電發展政策漸趨積極,行業前景預期良好,未來15年仍是我國核電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四五」時期,有望按照每年8台左右的建設規模和節奏推進,更寬範圍的核醫療、輻照改性等應用行業顯露出勃勃生機,將極大帶動國內裝備製造業、建築安裝行業發展,融入國內經濟大循環,穩定核電產業鏈能力,帶動剩餘少量關鍵設備、材料國產化攻關研製,促進創新能力提升和高質量發展。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到2025年在運核電裝機7000萬千瓦。《報告》預計到2025年,我國核電在建裝機約5000萬千瓦;到2030年,核電在運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核電發電量約占全國發電量的8%。
按照單個核電站每期2台機組約250萬千瓦以及三代機組約1.8萬元/千瓦的單位造價預估,每一期工程將拉動約450億元的項目投資額。除了在建的19台機組合計2091萬千瓦外,目前還有28台機組待核准或已開展前期工作,投資預算金額合計超過5000億元;其他52台沿海廠址可建機組投資預算金額合計超過1萬億元。
隨著自主三代核電技術在國內的成熟應用,國際核電市場對我國核電技術和配套能力的需求將進一步擴大,核電技術裝備「走出去」也將迎來發展機遇。
隨著2021年政府工作重點地提出,核電發展空間較大,未來核電的發展速度或將有所提升,發電量比重上將逐漸增加。在碳中和大趨勢下,核電產業的市場規模將會穩步擴大。
核電具有建設周期長、投資規模大的特點。核電站建設是包括前期策劃、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設計、採購、設備監造、施工、安裝、調試、移交運營等一系列過程的總集成。其中核電站建設主要工作包括設計、採購、施工、調試直至移交運營等環節,一般至少5年以上。
核電建設既可以發揮穩定投資的作用,又不會增加近五年內的供應能力,但對於推動未來能源結構優化具有重要作用。核電產業鏈包括了核燃料供給商、設備供應商、電力設計、科研、施工、安裝、發電和輸配電等企業,可以按照其在產業鏈中的位置分為上游、中游和下游共三個環節:一是上游環節,包括核燃料、原材料生產;二是中游環節,包括核反應堆、核電核心設備製造及核電輔助設備製造;三是下游環節,主要包括核電站建設及運營維護。
通過對現有在運及在建機組的權益歸屬拆分,可以發現,國內共有10家上市公司參與其中。除了中核旗下的中國核電、中廣核旗下的中國廣核外,華電福新、大唐發電、浙能電力的權益裝機容量均達到了GW級,而華能國際、申能股份、福能股份、長江電力、皖能電力也在潛力巨大的國內核電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經歷了2011年福島核事故的短暫停和2016-2018三年零核准(2018年底開工的霞浦快堆不屬於量產型機組)之後,核電的健康成長需要穩定的政策支持,按照每年4-8台的核准節奏保持滾動式的開發有利於維持整個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
3月5日的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2021年重點工作里提出: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
這是十年來政府工作報告中來首次用「積極」的字眼來形容核電發展工作安排。在此背景下,市場預期,國內新建核電站或將很快獲批,且規模有超出市場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