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國務院國資委近日召開專題會議釋放重要信號:中央企業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步伐將進一步提速,通過強化資金投入、深化場景應用與算力建設,在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產業升級中發揮國家隊作用。當前央企已在工業製造、能源電力等超500個細分場景實現AI技術深度滲透,並建成多個行業級大模型,為我國人工智慧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國務院國資委明確要求中央企業聚焦"根技術"攻關,在應用落地與基礎研發間建立雙向驅動機制。通過構建"產投結合"新模式,央企持續引入長期資本強化算力網絡建設,目前已建成包括"息壤""雲驍"在內的多個國家級智算平台,並面向社會開放公益算力服務。數據顯示,僅在數據資源領域,央企已匯聚覆蓋交通物流、綠色低碳等行業的高質量數據集,參與運營的數據標註基地數量實現顯著增長。
在應用創新層面,央企正推動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工業製造領域超500個具體場景已完成智能化改造;能源電力行業通過構建全模態千億級大模型,實現了設備運維的預測性維護和智能決策。值得關注的是,運營商自主研發的安全可信基礎大模型已具備複雜推理能力,在金融風控、遠程醫療等民生關聯緊密的高價值場景中展現出顯著優勢。
為破解行業數據壁壘,央企正以龍頭企業為牽引構建跨領域協作體系:一方面分批次建設重點行業高質量數據集,提升訓練數據的質量與多樣性;另一方面通過搭建統一數據底座和開放合作平台,推動政企數據流通。例如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央企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打造的數位化生態,已實現從研發設計到售後服務全流程的數據閉環。
頭部央企正以"AI+行業"為主線重構傳統生產模式:某大型裝備製造企業依託自主開發的行業大模型,在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實現了研發效率提升40%;能源領域標杆央企則通過部署智能體應用系統,將設備故障響應時間縮短至分鐘級。這些實踐表明,人工智慧不僅優化了現有產業流程,更催生出基於數字孿生、邊緣計算的新業態。
總結來看,中央企業正以"算力築基、數據賦能、場景驅動"的三位一體戰略,在人工智慧賽道上加速領跑。通過持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深化與產業鏈企業的協同創新,央企不僅為自身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更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智能製造升級等國家戰略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政策支持體系不斷完善和應用場景不斷拓展,我國人工智慧產業必將迎來規模化落地的新階段,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占據更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