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湖南省大豆品種的性狀和產量得到了顯著提升。2025年,通過對2002—2023年湖南省審定的27份大豆品種的主要性狀進行系統分析,發現生育期、單株莢數、百粒重、產量和粗蛋白質含量隨年份更替呈增加趨勢,而株高、分枝數、主莖節數、底莢高度和粗脂肪含量則呈下降趨勢。這些變化為湖南省大豆育種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也為未來大豆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大豆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2002—2023年間,湖南省共審定籽粒型大豆品種27個。其中,26個品種由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1個品種由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按播種時期劃分,春大豆品種26個,占審定品種總數的96.3%;夏大豆品種1個,占審定品種總數的3.7%。從審定年份來看,2002—2004年,大豆審定品種數量增加;2005—2014年,品種數量減少並趨於穩定;2015—2021年,品種數量穩定在年均3份;2022年,品種數量達到最多的4份;2023年,品種數量減少到1份。
(一)生育期延長
2002—2023年,湖南省審定大豆品種的生育期隨年份更替呈上升趨勢。2019—2023年審定大豆品種的平均生育期較2002—2006年審定品種的平均生育期提高了1.4%。27份大豆品種平均生育期為103.8天,其中生育期最長的品種為115.5天,最短的為88.0天。
(二)株高與底莢高度降低
湖南省審定大豆品種的株高和底莢高度隨年份更替呈下降趨勢。2019—2023年審定品種的平均株高較2002—2006年審定品種的平均株高下降了17.1%。27份大豆品種平均株高為57.0厘米,株高最高的品種為75.1厘米,最低的為44.0厘米。同時,底莢高度的平均值也從2002—2006年的16.4厘米降至2019—2023年的8.9厘米,降幅達26.5%。
(一)產量增加
2002—2023年,湖南省審定大豆品種的產量隨年份更替呈上升趨勢。2019—2023年審定品種的平均產量較2002—2006年審定品種的平均產量提高了12.6%。27份大豆品種平均產量為2.68噸/公頃,最高產量為2.97噸/公頃,最低產量為2.29噸/公頃。
(二)品質性狀變化
湖南省審定大豆品種的粗蛋白質含量隨年份更替呈上升趨勢,2019—2023年審定品種的平均粗蛋白質含量較2002—2006年審定品種的平均粗蛋白質含量提高了5.4%。27份大豆品種平均粗蛋白質含量為42.1%,最高為47.7%,最低為35.1%。相反,粗脂肪含量隨年份更替呈下降趨勢,2019—2023年審定品種的平均粗脂肪含量較2002—2006年審定品種的平均粗脂肪含量降低了5.4%。27份大豆品種平均粗脂肪含量為20.9%,最高為23.7%,最低為17.92%。
相關性分析顯示,產量與單株莢數呈顯著正相關(r=0.62,P<0.01),而與株高(r=-0.45,P<0.05)和底莢高度(r=-0.59,P<0.01)呈顯著負相關。大豆行業現狀分析指出,粗蛋白質含量與粗脂肪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r=-0.84,P<0.01)。這些結果表明,在湖南省大豆育種過程中,增加單株莢數或適當降低株高和底莢高度可以有效提高產量,但同時應協同株高和底莢高度與機械化收穫。
主成分分析結果顯示,前四個主成分的特徵值均大於1,累計貢獻率達到77.9%。其中,底莢高度、粗蛋白質含量、粗脂肪含量和百粒重是導致品種差異的主要因素。這表明在育種過程中,這些性狀可能是改良的主要目標。
2002—2023年,湖南省審定的大豆品種在生育期、單株莢數、百粒重、產量和粗蛋白質含量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而株高、分枝數、主莖節數、底莢高度和粗脂肪含量則有所下降。相關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產量與主要農藝性狀密切相關,且產量與品質性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同時獲得改良。未來,湖南省大豆育種應在提高產量的基礎上,注重品質的協同改良,協調好主要農藝性狀、產量和品質之間的相互關係,加快培育出更多適合湖南氣候種植的高產優質大豆新品種,以促進湖南省大豆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