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黃金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正文
作為玉龍股份的核心收入來源,澳大利亞帕金戈金礦曾為公司帶來顯著收益。2023年上半年該業務貢獻營收7.89億元(占總營收近90%),淨利潤達3.23億元。然而,其設備老化、礦山壽命縮短等問題逐漸暴露:選廠產能已達極限且無提升空間,剩餘可開採年限從收購時預計的13年驟降至不足當前水平。與此同時,子公司NQM因未支付850萬澳元石墨礦收購款面臨追償,黃金業務持續經營能力受到嚴峻挑戰。
帕金戈礦區儲量數據呈現矛盾性變化。2021年濟高發展披露其可開採年限僅1.5年,而玉龍股份2023年年報卻稱JORC標準黃金資源量達222.3萬盎司,預計開採年限延長至13年。值得注意的是,礦區面積從1700平方公里驟增至3050平方公里的關鍵時間節點缺乏詳細論證,新增探礦權的勘探價值存疑。這種數據突變與實際產量增長不匹配的現象,使得黃金業務的可持續性面臨市場質疑。
2023年玉龍股份將貿易收入核算方法從總額法轉為淨額法後,前三季度營收調降56.8億元。儘管貿易規模仍高達11.6億元,但預付款項激增凸顯資金鍊壓力:截至2023年底,應收帳款及票據餘額達43.05億元(占營收比重177%),前五大客戶應收款集中在浙江地區且存在回收風險。與琴澳聯創等供應商的4.95億元債務違約仲裁,則直接導致銀行帳戶及子公司股權被凍結。
作為實際控制方,濟南高新區管委會通過濟高資本持有玉龍股份29.38%股權。若其他股東全部行使現金選擇權(行權價13.2元/股),需支付高達73億元的對價。疊加前期收購成本及借款擔保(累計超20億元投入+18.6億元未到期擔保),國資總代價逼近百億規模。這種"接盤"行為與企業持續虧損形成鮮明對比——近三年淨利潤波動劇烈,2024年更因現金流枯竭觸發退市條款。
早在2023年7月,玉龍股份即被稅務部門披露欠稅2020萬元;2024年3月新增766.3萬元稅款逾期。債務糾紛頻發背景下,董監高人員密集辭職(包括總經理、獨董及兩任董秘),折射出內部治理失效。值得注意的是,在黃金業務數據持續向好的表象下,公司2023年三季度營收同比驟降40.79%,經營惡化跡象已隱現。
總結
玉龍股份的退市案例揭示了資源型企業擴張風險與財務管控短板:黃金資產估值變動、貿易模式異化加劇流動性危機,疊加國資接盤後的退出困境,構成多重負面循環。其核心矛盾在於高溢價收購後整合失效、關鍵數據披露存疑及債務管理失序,為資本市場敲響警鐘——企業需在資源開發與財務穩健間尋求平衡,監管層應強化對跨境資產估值的穿透式審查,而國資入場更需建立風險評估機制避免"接盤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