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當前中國銀行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變革。縣域金融市場憑藉國家戰略托底、消費潛力釋放及技術革命賦能,在息差收窄壓力下異軍突起,成為破解同質化競爭的破局點。頭部銀行通過差異化戰略部署,在服務"三農"過程中構建出兼具政策價值與商業可持續性的新型發展模式。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金融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2024年銀行業財報顯示,縣域市場正重塑金融業估值邏輯。農業銀行縣域業務貢獻全行近半收入(49.1%),工商銀行縣域客戶規模突破1.84億戶,郵儲銀行縣域理財保有量占比超60%,印證了縣域從"政策任務"向"增長引擎"的轉型趨勢。
在信貸投放方面,農行縣域貸款增速達12.3%,餘額首破9.85萬億元占全行貸款比重超四成;工行涉農貸款規模突破4.4萬億,顯示出頭部機構的戰略定力。這種重投入、長周期布局背後,是金融機構對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深刻洞察——通過派駐5.5萬名客戶經理與4萬多名"金融村主任",將服務觸角延伸至田間地頭,構建起區別於城市市場的獨特競爭力。
技術革命正在重構縣域金融服務範式。農業銀行依託"惠農e貸"等數字產品實現1.49萬億貸款規模(增速37.7%),其掌銀鄉村版MAU突破4800萬,印證了科技賦能的乘數效應。通過農戶信息建檔、信用村建設及"智縣"政務平台覆蓋650個縣域,農行成功將數位技術轉化為場景滲透力:
1. 構建糧食全產業鏈金融生態,支持超150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
2. 推出"糧農e貸""農光互補專項貸款"等創新產品,實現農業產業與新能源的協同發展;
3. "農銀惠農雲"平台聚合650萬用戶,通過六大場景體系打通政企數據壁壘。這種"數字下鄉"戰略不僅提升了風險管控能力(縣域不良率較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更培育出智慧農業、光伏互補等新興增長極。
當前縣域金融市場面臨貸款收益率下行(農行縣域貸款收益率降至3.54%)、產業支撐不足及同質化競爭加劇的挑戰。破解之道在於構建"政策市場"動態平衡機制:
1. 差異化風控模型:通過光伏農業等創新模式設計雙重還款來源,將新能源項目與傳統農業現金流結合;
2. 生態協同網絡:依託縣域數字政務平台整合產業鏈數據,在電商直播、鄉村旅遊等領域培育新客群;
3. 治理能力再造:以"金融村主任"制度嵌入基層治理體系,實現服務下沉與風險防控的有機統一。
隨著1.5萬億綠色信貸目標推進及縣域消費潛能釋放(縣域新能源車滲透率年增27%),金融機構需持續強化技術穿透力與場景掌控力。未來縣域金融的價值將不再局限於傳統存貸業務,而是通過城鄉要素流動、產業協同重構出更大的經濟圖景——這既是國家戰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銀行業突破增長瓶頸的戰略支點。
總結而言,縣域金融市場正在經歷從政策驅動向市場機制主導的轉型關鍵期。頭部銀行通過戰略卡位、技術賦能與生態構建,在服務鄉村振興過程中培育出差異化競爭力。這種變革不僅重塑了金融業的空間版圖,更探索出城鄉融合發展新模式——當城市金融陷入紅海時,縣域這片"藍海"正以政策托底為錨點,以技術創新為引擎,開闢出中國式現代化的金融服務新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