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根據最新年報數據顯示,中國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等六大國有商業銀行在2024年度實現歸母淨利潤合計1.4萬億元,同比增長1.78%,日均盈利超38億元。房地產領域信貸規模整體收縮3500億元,但差異化調整凸顯經營韌性,同時金融科技投入突破千億元大關,人工智慧應用全面滲透業務場景。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房地產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在盈利表現上,六家銀行均實現正增長。農業銀行以4.72%的歸母淨利潤增幅領跑同業,工商銀行與建設銀行仍占據規模優勢,分別實現3658.63億元和3355.77億元利潤。營收方面呈現分化態勢,工行、建行營業收入同比微降,而農行憑藉2.26%的增長率成為唯一兩位數增速的國有大行。整體淨息差持續承壓,六大行平均淨息差降至1.46%,較上年末下降約0.15個百分點。
資產質量方面,五家銀行不良貸款率同比下降,僅郵儲銀行微升0.07%至0.83%。房地產領域調整尤為明顯:農業銀行房地產業務壓降1919億元居首,建設銀行減少1547億元;而郵儲銀行逆勢增長近千億,交通銀行增加超400億元。截至2024年末,六大行合計房地產貸款餘額31.25萬億元,占比較上年末下降約1個百分點。
面對息差收窄壓力,國有大行加速數位化轉型。全年金融科技總投入達1254.6億元,工商銀行以285.18億元居首,交通銀行將5.41%的營收用於技術升級。人工智慧成為核心突破方向:工行建成千億級金融大模型"工銀智涌",建行構建企業級AI應用體系覆蓋超百個場景,中行通過RPA機器人完成20萬次月均任務處理。這些創新使科技人員占比普遍超過8%,金融科技貢獻度顯著提升。
從人力資源配置看,中國銀行以36.27萬元的人均薪酬居六大行之首,農業銀行增速最快(+4.97%)。儘管郵儲銀行平均工資略有下降,但全行業科技崗位吸引力增強。高管薪酬呈現差異化特徵,首席信息官與業務總監的年薪普遍介於105萬至138萬元之間。
面對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建設銀行等四家銀行計劃通過定向增發募集超5200億元。財政部擬以特別國債形式提供核心一級資本支持,顯示政策層面對銀行業穩健發展的持續保障。截至2024年末,六大行平均資本充足率達18.3%,較上年提升約0.6個百分點。
總結與展望
2024年國有銀行在盈利增長、風險管控和數位化轉型三大維度取得積極進展,房地產信貸結構調整反映行業去槓桿成效顯著。隨著金融科技投入持續加大,人工智慧技術正從局部應用向全業務鏈滲透,為應對淨息差收窄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未來需關注經濟復甦節奏對資產質量的影響,以及資本補充機制創新帶來的發展動能轉換。在政策引導與市場驅動下,國有大行有望通過科技賦能實現高質量可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