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史中,中醫藥始終守護著人民生命健康,在疾病防治、疫病救治等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高度重視,河南依託深厚的中醫藥文化底蘊和豐富的資源稟賦,正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推動中藥材種植、加工、研發及文旅融合協同發展,構建起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格局。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中醫藥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河南獨特的自然條件孕育了品質優異的道地藥材資源。南陽方城縣楊集鎮建成野生丹參、南陽艾等保護繁育基地,形成藥用植物園、工廠化育苗等五大功能區,其中藥用植物園已成為中醫藥農文旅融合的新標杆。駐馬店確山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3萬畝,年產量7萬噸,相關產值突破8億元,「確山夏枯草」獲國家地理標誌認證;商丘虞城縣憑藉四季分明的氣候優勢,發展出覆蓋120餘種道地藥材的產業規模,並獲評「河南省中藥材產業發展十強縣」。當前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已超570萬畝,產量達236萬噸,計劃到2025年擴大至600萬畝,種植和初加工產值將突破600億元。
科技創新正重塑河南中醫藥產業格局。南陽楊集鎮現代中醫藥產業園通過「產學研」一體化模式,建成萬餘畝GAP標準的裕丹參種植基地及百藥園研學基地,推動道地藥材標準化生產。在加工環節,全自動生產線實現從原料處理到成品包裝的全流程智能化控制,中藥飲片提取效率顯著提升。確山縣與多所高校共建「五級人才體系」,依託科技創新培育出艾草製品、外用貼劑等多元化產品矩陣,並吸引知名藥企定點採購。河南省中醫藥科學院成立一年間已完成四批成果轉化,最近一批項目轉化金額超1.47億元,加速了科研成果向產業應用的高效轉化。
河南將中醫藥文化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漯河臨潁縣大李村以「土地+文旅+康養」模式盤活閒置資源,打造集中醫體驗、民宿養生於一體的康養街區,帶動村民家門口就業;商丘睢陽區通過紅花種植技術升級實現畝均收益超4000元,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帶。在伏牛山、大別山區,丹參、懷山藥等道地藥材與生態旅遊結合,既保護了傳統資源又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中醫藥文化正在成為鄉村經濟振興的特色引擎。
河南正以系統化布局推動產業規模躍升。2025年全省計劃建成10個中醫藥產業園區,培育百家規模以上中藥企業,預計中醫藥產業總規模將突破千億元大關。目前已有189家中企貢獻超500億元營收,25個單品年銷售額過億,涵蓋丹參、艾草等優勢品類。通過道地藥材保護、科技研發支撐和文旅融合創新,河南正構建起「資源生產加工服務」全鏈條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為全國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探索新路徑。
河南以科技創新激活傳統資源,用產業鏈條串聯城鄉發展,在守護岐黃之術精髓的同時,正將千年藥香轉化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從田間地頭到實驗室,從生產車間到文旅場景,這片孕育了「懷山藥」「四大懷藥」的中原熱土,正在書寫中醫藥傳承創新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