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近期發布的《保險集團並表監督管理辦法》進一步強化了對保險集團投資行為的規範要求。根據統計顯示,我國頭部10家保險集團旗下已設立逾900家非保險子公司,涵蓋醫康養、科技、金融投資及房地產等多個領域。在政策引導與市場需求雙重驅動下,保險集團正通過多元化布局探索綜合化經營路徑,同時需警惕潛在風險向主業傳導的隱患。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保險行業市場供需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研究分析報告》指出,當前10家頭部保險集團旗下非保險子公司的主要投向中,醫康養領域占據顯著比重。以中國太保為例,其46家非保險子公司中超過30家布局醫康養產業,截至2024年末已在全國落地15個養老社區項目,提供超8800張床位。泰康保險集團通過泰康之家、康復醫院等機構構建全周期健康服務體系,相關變更公告顯示其醫康養類子公司數量持續增長。大家保險集團在90家非保險子公司中亦有40餘家聚焦醫療與養老服務。業內人士分析指出,政策對"健康中國"戰略的支持以及老齡化社會帶來的需求激增,促使險企將醫康養作為價值增長新引擎,此類投資占比預計將進一步提升。
保險集團在非保險領域的重要布局還包括金融牌照和科技平台。中國人保通過中誠信託、人保資本等機構完善資產管理版圖;中國平安憑藉銀行、證券、資管公司形成全牌照優勢。科技類子公司數量同步增長,太保科技、平安科技等企業專注於數位化轉型與智能服務開發。數據顯示,頭部集團均將科技創新作為戰略重點,通過技術投入優化運營效率並拓展場景應用。例如某保險集團管理層在公開場合強調,科技賦能已顯著提升業務流程自動化水平和客戶服務體驗。
儘管行業面臨調整壓力,多家保險集團仍保留一定比例的房地產業務。數據顯示,中國平安、中國人保等集團旗下存在與不動產相關的子公司,而大家保險直接持有約10家置業公司。值得關注的是,養老社區建設推動重資產模式發展,險企普遍通過設立項目平台公司持有土地資源。業內人士指出,這類投資既滿足康養戰略落地需要,也需警惕市場波動帶來的流動性風險。
新規明確要求保險集團建立非保險子公司穿透式管理體系,重點關注槓桿率、關聯交易及空殼公司清理。數據顯示,部分集團旗下存在長期無實質業務的"殭屍企業",這可能成為風險隱患點。監管部門特別強調要阻斷風險在母公司與子公司間的傳染路徑,例如通過隔離機制防止醫康養項目經營風險波及保險主業償付能力。統計顯示,近年已有集團主動收縮非戰略領域投資,但整體而言非保險子公司數量仍保持增長態勢。
總結來看,《辦法》的實施標誌著我國保險集團監管進入精細化階段。在持續深化醫療、養老等戰略布局的同時,行業需平衡創新與合規發展,在科技賦能提升效率的過程中完善風險防控體系。通過強化並表管理、優化資產結構,保險集團有望在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實現高質量增長,同時築牢金融安全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