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電子元器件 資訊詳情
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面臨重構壓力:美新政引發行業震動
 半導體 2025-04-16 16:20:38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美國政府近期啟動對半導體進口的國家安全調查,擬通過關稅手段強化本土產業韌性,卻意外觸發全球半導體行業的連鎖反應。業內人士預測,若新關稅政策落地,美國半導體設備製造商將面臨超10億美元年度損失,而複雜的跨境供應鏈體系或將因成本壓力與合規負擔遭受重創。

  一、美政府擬征半導體進口稅引行業巨震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趨勢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指出,美國商務部依據《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啟動的調查,為後續關稅政策鋪路。數據顯示,若對晶片及製造設備加征關稅,三家頭部企業——應用材料公司、泛林集團和KLA將在一年內分別損失3.5億美元收入。規模較小的製造商如Onto Innovation也將面臨千萬美元級額外支出。行業分析指出,這部分成本源於三方面:海外市場競爭受限導致低端設備銷量下滑;零部件供應鏈重組產生的替換成本;以及新增合規團隊帶來的管理費用。

  二、全球產業鏈斷裂風險加劇企業成本壓力

  半導體製造涉及橫跨多國的精密分工網絡:日本與德國提供矽晶圓原料,台韓主導晶片前端工藝,東南亞及中國完成封裝測試,最終產品在中國組裝交付。若美國強行切斷關鍵設備與材料進口渠道,三星和台積電等頭部企業將面臨雙重困境——其在美國新建工廠無法完全擺脫亞洲供應鏈依賴,而全球80%的10納米以下先進位程產能仍集中於台灣地區。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數據顯示,20252027年規劃中的108座新廠中,僅有少數選址美國本土。

  三、歷史教訓與新政策疊加下的雙重打擊

  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美國首次因出口管制衝擊本國企業利益。此前對華技術限制已導致美企損失數十億美元市場機遇,而此次關稅新政可能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行業測算顯示,半導體設備製造商需同時應對收入下降和成本上升的"雙向擠壓":一方面失去向競爭對手出售成熟製程設備的機會,另一方面不得不承擔供應鏈重構產生的額外開支。

  總結來看,美國政府試圖通過關稅重塑半導體產業格局,卻面臨政策效果與經濟代價間的艱難權衡。全球產業鏈的高度協同性決定了任何單一國家的干預都可能引發系統性震盪——從原料供給到封裝測試的每個環節都緊密相連,而企業為應對新規付出的成本最終或將轉嫁至終端消費者。在108座新建工廠計劃加速推進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國家安全目標與產業全球化現實,已成為考驗政策制定者的關鍵命題。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半導體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