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期,國內部分知名化妝品品牌被曝「檢出違禁添加的表皮生長因子(EGF)」,引發監管部門與消費者的雙重關注。儘管行業協會緊急啟動檢測並確認未發現違規成分,但這一事件再次將EGF在化妝品領域的使用爭議推向台前。從科學原理到監管邏輯,這場風波揭示了化妝品原料合規性審查的重要性和複雜性。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化妝品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2025年4月,媒體曝光部分品牌產品含有禁用成分表皮生長因子(EGF)。作為具有細胞再生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質,EGF在醫學領域廣泛應用,但在化妝品原料目錄中尚屬"未准入"狀態。中國香料香精化妝品工業協會隨即行動,委託具備國家級資質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對涉事產品及同類型商品進行專項檢測。通過ELISA法和HPLC法雙重驗證,截至2025年4月15日,所有樣本均未檢出異常。這一結果既回應了公眾疑慮,也凸顯了檢測技術標準在化妝品監管中的關鍵作用。
行業專家指出,目前普遍採用的ELISA法雖為常規篩查工具,但其特異性存在缺陷——全球尚無專門針對化妝品中EGF檢測的商用試劑盒。該方法可能產生假陽性結果,需結合質譜或免疫印跡等確證技術綜合判斷。此次檢測採用"初篩(ELISA)+精檢(HPLC)"的雙重驗證機制,既符合國際通行標準,也體現了中國化妝品監管的技術嚴謹性。
表皮生長因子是一種由53個胺基酸組成的多肽,在人體內濃度約為男性780pg/ml、女性604pg/ml。其強大的細胞增殖能力使其在燒傷修復、創傷癒合等領域有顯著療效,但國家藥監局2019年明確指出:EGF分子量較大(約6.2kDa),健康皮膚屏障難以吸收;若用於破損皮膚可能引發不可預知的副作用。基於安全性和有效性雙重考量,《已使用化妝品原料名稱目錄》至今未收錄該成分。
此次事件暴露了檢測技術標準化建設的重要性。專家建議:行業協會應牽頭制定EGF檢測團體標準,明確方法學規範;監管部門需加快建立補充檢驗方法,填補技術空白。同時強調企業須強化合規意識——宣稱或添加人寡肽1(即重組EGF)均屬違規,這與國際主流監管趨勢保持高度一致。
總結:
表皮生長因子的合規爭議折射出化妝品行業科技創新與風險管控的平衡難題。從檢測技術疊代到法規標準完善,中國正通過科學化監管築牢安全防線。未來需持續推動"技術研發規範制定執法監督"的良性循環,既保障消費者權益,也為技術創新留足空間。此次事件中展現的快速響應機制和專業檢測能力,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