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專注於中段矽片製造與三維集成技術的盛合晶微正加速推進資本化進程。這家成立近十年的企業不僅完成了多輪融資,更面臨境外架構下的上市路徑調整,在集成電路細分領域持續拓展技術邊界。其發展軌跡既體現了中國半導體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技術突破,也折射出跨境企業境內上市需應對的獨特挑戰。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趨勢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指出,盛合晶微成立於2014年8月,註冊於開曼群島但實際運營主體位於江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作為一家無控股股東和實控人的半導體企業,其業務聚焦集成電路前段工藝延伸的中段製造領域,主要提供12英寸矽片凸塊加工、再布線技術及三維系統集成晶片服務。截至2023年底,這家擁有4243名員工的企業已發展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併入選2024年"中國獨角獸企業名單"。通過上海與矽谷分支機構的全球布局,公司服務於國內外先進晶片設計企業的技術需求。
這家半導體企業在上市籌備中展現出戰略靈活性。早在2023年6月便啟動了與某國際知名投行的合作,但隨後於2024年2月引入另一頭部券商作為聯合輔導機構。然而由於股權結構與法規限制,最終決定由原合作方獨立承擔輔導工作。這種調整既反映了跨境架構企業的合規複雜性,也凸顯了其在資本市場的戰略定力。
盛合晶微的融資軌跡印證了市場對其技術價值的認可:自2015年獲得中芯國際、國家大基金一期等機構初始投資以來,累計完成五輪融資。其中2023年的C+輪引入君聯資本3.4億美元注資後,公司估值已近20億美元。最新披露的D輪融資金額達7億美元,投資者包括上海臨港新片區產業基金、地方國資平台及新能源領域頭部企業關聯機構,顯示其技術應用場景正向更廣泛產業生態延伸。
在12英寸矽片凸塊加工和再布線工藝基礎上,公司持續深化三維系統集成晶片研發。這種中段製造環節的關鍵能力填補了集成電路產業鏈的技術空白,使企業在先進封裝領域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其技術路徑選擇既符合摩爾定律放緩後產業向系統級整合演進的趨勢,也契合中國半導體設備國產化替代的戰略需求。
總結而言,盛合晶微的成長軌跡勾勒出中國半導體企業突破細分領域的典型模式:通過跨境架構獲取全球資源,依託本土製造基地形成規模效應,在資本市場進程中不斷優化戰略選擇。其在中段製造環節的技術積累與資本市場的持續加碼,不僅為自身衝刺IPO提供支撐,更推動著集成電路產業鏈向更高階工藝演進。從技術攻堅到資本運作的雙輪驅動,這家獨角獸企業的未來表現或將重新定義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價值分配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