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農業 資訊詳情
2025年蔬菜行業發展現狀分析:浙江省蔬菜產業效益持續向好
 蔬菜 2025-04-17 11:28:43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當今的農業產業體系中,蔬菜產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關乎居民的日常飲食供應,也是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浙江省作為我國經濟與農業發展的重要省份,其蔬菜產業的發展態勢備受關注。近年來,浙江省蔬菜產業在生產規模、產業效益、技術應用等方面呈現出獨特的發展軌跡,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深入剖析浙江省蔬菜產業的現狀、問題,並探索相應的發展對策,對於把握2025年蔬菜行業趨勢,推動其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一、浙江省蔬菜產業發展現狀

  《2025-2030年中國蔬菜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指出,近十年間,浙江省蔬菜產業在種植面積和產量方面整體呈增長趨勢,生產規模逐漸趨於穩定。從種植面積來看,2013年為64.56萬hm2,到2022年增長至68.65萬hm2,十年間增長了6.34%,其中2018年達到峰值71.97萬hm2。蔬菜產量也在同步增加,2022年全省蔬菜產量達1920.31萬t,相比2013年增加了約8.84%,2020年蔬菜總產量增量最大,達到1962.81萬t。

  浙江省蔬菜產業效益持續向好。2022年蔬菜產業產值達到619.00億元,為十年內最高峰,相較於2013年增長了約44.71%。這主要得益於多方面因素:一是農業設施技術不斷發展和推廣,種植技術水平顯著提高,例如2022年塑料連棟大棚的應用面積達0.44萬hm2,較2013年增加220%;二是蔬菜價格有所上漲,2022年全國28種蔬菜批發均價為4.69元・kg−1,較2017年增加了約25.74%;三是綠色優質蔬菜瓜果的生產規模擴大,品牌產品供給增多,營銷渠道更加多樣化,進一步提升了蔬菜的附加值。而且,蔬菜產業產值在浙江省農業總產值中的占比也呈上升趨勢,2017-2022年穩定在34%以上,是糧食產值的近3倍,對當地經濟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浙江省持續優化蔬菜生產技術和模式,積極推進綠色生產。研發並示範了一系列綠色高效技術,如病蟲害綠色防治技術、連作障礙防治技術以及無土栽培技術等。針對設施蔬菜連作障礙問題,相關團隊發明了蔬菜根系抗性誘導技術,創建了連作障礙防控系統解決方案,並研發了新一代輕簡自動無土栽培SAS技術,有效提升了蔬菜標準化生產水平,實現了從傳統生產方式向環境友好型的轉變。該技術應用廣泛,輻射浙江省70%設施蔬菜連作障礙高發區,達到了蔬菜穩產高效、安全和生態環保多贏的效果。同時,各地根據不同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探索出多種高效生產模式,像浙北平原的「番茄-甜瓜-萵苣」三茬高效輪作模式、浙東沿海的「水稻-西蘭花」水旱輪作模式以及浙西地區的「冬春甘藍-夏秋黃瓜」山地蔬菜高效模式等,並且「水稻-瓜菜」輪作、「玉米-瓜菜」套作以及「茭白-甲魚」共生等模式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此外,浙江省大力推廣蔬菜自主品種,取得了顯著成效。「十三五」期間共育成新品種(組合)388個,其中「台綠」系列西蘭花推廣種植面積占全國西蘭花種植總面積的6%、浙江省種植面積的20%,在全國累計推廣種植超5.20萬hm2,台州西蘭花種子國產化率提升至65%,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打破了國外公司對西蘭花種業的長期壟斷。

  浙江省地形複雜多樣,不同區域的蔬菜產業發展各具特色。浙北地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且靠近上海,市場需求大,形成了多個以加工出口蔬菜、水果番茄和番茄等為優勢產品的產業區。該地區蔬菜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為37.19萬hm2、1192.1萬t,占全省總面積和總產量的55.44%、60.31%。嘉興南湖區蔬菜種植面積增速較快,2022年為1.34萬hm2,較2013年增加了約22.85%,而杭州餘杭區和蕭山區因城市化發展,蔬菜種植面積萎縮明顯,2022年較十年前分別減少了約40.44%、26.79%。浙東南沿海區域氣候適宜,雨量充沛,形成了蒼南縣越冬番茄和臨海市西蘭花等優勢區。溫嶺市作為「中國大棚西瓜之鄉」,蔬菜種植面積較大,臨海市在政策扶持下,蔬菜種植面積增速居浙東南沿海地區首位,十年間增加了約27.64%。浙南山地丘陵區地勢多山,但氣候適合高山蔬菜種植,形成了以四季豆、番茄等為主的山地蔬菜特色優勢品種和產業區。2022年,浙江省山地蔬菜種植面積和產值分別為10.67萬hm2、70億元,較十年前增長了約7.7%、40.0%,成為山區農業的支柱和特色產業。

  二、浙江省蔬菜產業存在問題

  浙江省氣象災害頻發,颱風、乾旱、高溫、寒潮等災害對蔬菜生產影響巨大。2022年浙江伏旱連秋旱,導致秋季蔬菜上市時間推遲一個月,較前年減產約20%。而且,浙江省設施蔬菜種植雖有一定規模,但標準種植棚僅占39%,部分設施設備存在不足、質量低和老化的問題,年久失修,不僅存在安全隱患,還難以抵禦嚴重氣象災害,影響蔬菜的穩定生產。

  蔬菜生產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對人工需求大。然而,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浙江省農業人口流失嚴重。2013年,從事農業人口460.98萬人,占就業總人口13.40%;到2022年,從事農業人口降至203.00萬人,占就業總人口5.20%,與10年前相比降低了約8.20個百分點。雖然農業技術人員總數有所增長,但縣(市)農業科學院工作的農業技術人員卻在十年內降低了22.13%。並且,農業從業人員素質總體偏低,大專及以上學歷教育占比僅1%,遠低於已開發國家。勞動力短缺導致生產效率下降,用工成本增加,同時也使得農業經營主體老齡化程度加劇、機械使用率低、高素質高學歷農業人才匱乏。

  浙江省蔬菜種植規模較大,但大型蔬菜生產企業發展緩慢。一方面,蔬菜龍頭企業數量少且規模小,2021年入圍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的農產品企業中,與蔬菜產品深加工相關的僅有2家,且規模與其他省份的大型企業差距較大。另一方面,加工企業產品單一,綜合利用率低,90%以冷凍、脫水蔬菜等初級農產品為主,蔬菜加工轉化能力約為10%,采後損失率達到20%-25%,限制了蔬菜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和附加值提升。

  浙江省在蔬菜質量監管方面存在不足,相關品牌安全管理、質量追溯體系不夠完善,法律法規也不健全。我國農產品質量標準與已開發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在食品安全追溯方面,缺乏專門的法律法規,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鼓勵建立追溯體系,但具體要求和責任分工不明確,導致很多質量安全問題處置缺乏依據,影響了蔬菜產業的健康發展。

  三、促進浙江省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蔬菜行業發展現狀分析指出,浙江省應繼續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圍繞農業「雙強」,聚焦蔬菜育種、現代農機裝備與數字農業、高效生態蔬菜種植等重點領域,深入開展農業科技攻關。持續推進蔬菜新品種選育工作,加大研發投入,培育更多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蔬菜新品種,填補市場空白,打破國外種子壟斷局面。同時,加速科技資源下沉,通過實施科技特派團試點工作等方式,推動科技成果在蔬菜產業中的廣泛應用,並完善相關機制,保障科技助力蔬菜產業發展。

  加大對設施蔬菜產業的資金投入,制定設施建設標準,對老化設施設備進行改造升級,完善蔬菜基地配套設施。秉持設施農機-農藝融合的發展理念,鼓勵有條件的蔬菜生產基地向現代化、智能化邁進。針對浙江省丘陵地區較多的特點,重視丘陵先導區的農機創新和發展,加強農機服務體系建設,提供全方位的農機服務,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農業機械化模式,提高設施農業生產水平。

  加強農業領域人才培育,注重提升農民的知識和技能水平,提高他們對綠色高效農業的認識和實踐能力。農產品產地市場可與政府部門、行業企業、職業院校等合作,定期對從業人員進行系統化培訓,涵蓋銷售、農產品知識、客戶服務、財務管理、網際網路技術等方面,培養一批高學歷高素質的新農人。各級科研單位也應加強與農民的合作,依託專業知識提升農業效益,吸引更多新農人投身農業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推進蔬菜品牌建設,鼓勵生產者利用地域優勢和產品特色創建蔬菜品牌,加強質量監管,規範市場行為,保障生產經營者權益,並通過電商直播等方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創新蔬菜產業營銷模式,發展多種經營模式,鼓勵規模主體實行全產業鏈運行和專業化服務外包,促進生產主體與商貿流通渠道對接,優化蔬菜產品供應鏈。探索建立穩定的農資供應鏈,政府通過政策扶持和市場監管,確保農資供應穩定、價格合理,鼓勵農業經營主體集中採購,降低農資採購成本。

  建立完善的法規體系,加強監管和執法力度,為浙江省蔬菜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制定一系列與蔬菜產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蔬菜產業的法律地位和規範要求。加強蔬菜質量安全監測和檢測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質量安全評價體系,嚴格監管蔬菜生產過程中的農藥、肥料、添加劑等使用情況。加強組織和政策調整,設立農業科技管理部門間的協商機制,有效統籌和協調全省農業科技活動,推動蔬菜產業發展。

  四、總結

  浙江省蔬菜產業近年來發展態勢良好,在生產規模、產業效益、技術創新和區域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然而,也面臨著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不足、高質量農業勞動力短缺、產業鏈企業組織化程度較低以及蔬菜質量監管體系不全等問題。展望2025年,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和行業競爭的加劇,蔬菜產業規模有望繼續穩定增長8%,但實現產業升級將成為關鍵。通過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提升設施化和機械化水平、加強人才培育、完善蔬菜生產全產業鏈以及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等措施,浙江省蔬菜產業能夠更好地應對挑戰,抓住發展機遇,實現高質量發展,在保障「菜籃子」產品均衡供應、增加農民收入以及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為全國蔬菜產業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鑑。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蔬菜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