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的背景下,中國資產正以獨特的性價比優勢吸引國際資本關注。從製造業效率的質變到AI生態的快速崛起,中國市場展現出強大的產業協同能力和創新潛力,成為全球資金尋找低估資產的重要方向。本文通過多維度分析,揭示中國經濟在複雜環境下的核心競爭力與未來增長邏輯。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製造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當前中國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PE)僅為13倍,顯著低於成熟市場估值水平,反映出資本市場對中國資產的低估狀態。這一現象背後是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的結果——中國對美貿易依存度已從2018年的19%降至15%,顯示出口市場多元化與內需驅動型增長模式的雙重成效。在全球流動性緊縮背景下,中國憑藉穩定的政策環境、龐大的消費基數和產業鏈完整性,成為國際資本規避風險、捕捉結構性機會的關鍵陣地。
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效率與薪酬比長期維持在5以上高位(美國不足4),工程師數量達歐盟3倍、美國8倍,AI領域華人工程師占比近半。這種人才儲備優勢支撐起全球最大規模的全品類製造供應鏈,在23個工業門類中占據20項全球首位。從成本窪地向質量高地轉型的過程中,中國不僅鞏固了「世界工廠」地位,更通過技術創新培育出高端製造新賽道。
人工智慧在中國呈現B端和C端雙輪驅動態勢。以DeepSeek為代表的開源技術平台已獲上市公司、科研機構及政府廣泛採用,推動應用場景快速擴展並形成數據閉環。研發投入強度持續攀升,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高水平,為智能製造升級提供關鍵支撐。
儘管資產價值受認可度提升,但募資端仍面臨壓力。受限於返投要求和管理費實繳政策,創投機構資金獲取難度加大;港股雖現復甦跡象,但對中小企業市值門檻限制明顯;併購市場活躍度不足進一步加劇存量資產處置難題。這些結構性矛盾倒逼行業加速探索多元化退出路徑。
未來中國企業的全球影響力將通過資本出海、品牌併購、技術聯合研發等多元形式深化。在時間維度上,依託製造業全鏈條優勢與AI創新勢能,在複雜國際博弈中穩步推進「中國製造2025」戰略目標。
總結而言,中國資產在全球化逆流中展現出獨特韌性,其核心驅動因素在於製造業體系的全面升級與技術創新生態的蓬勃生長。儘管面臨資本流動性和退出機制等短期挑戰,但長期增長邏輯已通過數據驗證——從工程師紅利到供應鏈效率,從研發投入強度到應用場景廣度,這些結構性優勢正重塑全球產業版圖,並為中國企業構建世界級競爭力提供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