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製造業的快速疊代,傳統的剛性生產模式已難以滿足市場對個性化、多樣化產品的需求。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模式逐漸成為主流,但這一模式也帶來了單件成本高、生產管理複雜、原材料浪費等挑戰。在這一背景下,柔性製造系統的出現為製造業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幫助企業應對複雜多變的市場需求。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製造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柔性製造系統通過智能化軟體設計,將工具機、生產單元、堆垛機、托盤庫等設備進行動態排程和靈活配置,使生產線能夠適配多種類型的產品,實現最優生產效率。以汽車製造為例,過去一種車型可能年產量達幾十萬輛,而如今隨著個性化需求的增加,一種車型的年產量可能僅為幾萬輛。柔性製造系統使生產線具備同時生產不同車型的能力,顯著提升了生產的靈活性和效率。
在工程機械行業的一家龍頭企業中,柔性生產線正在高效運轉。貨叉精準托取零部件,快速完成加工、組裝等一系列工序,整個過程流暢高效。這套柔性生產線能夠根據不同車型零部件的生產需求,快速調整生產參數與工藝流程,實現對多種發動機、底盤、車身等零部件的混線生產。相比傳統生產線,柔性生產線藉助智能控制系統,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設備調試與模具更換,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
在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模式下,頻繁的設備調試與模具更換是不可避免的。如何驅動自動化生產線及時改變生產任務,保證效率最優?通過智能算法,系統可以根據產品節拍、工藝以及工具機情況,結合整體產能要求,自動判斷加工流程、策劃生產過程,從而顯著提高生產效率。這種智能化的生產方式,不僅減少了人工干預,還確保了生產線的穩定運行。
從2016年研發第一代柔性控制系統調度軟體開始,企業不斷結合機械設計、電氣設計、生產工藝等,建設打磨、檢測等實驗室,逐步攻克技術難關。目前,柔性製造系統已升級到第五代,搭載了優先權算法、排產算法等十幾種算法,確保每一個細節都盡善盡美。企業每年研發投入占比10%以上,研發人員占比65%以上,持續推動技術疊代升級。
柔性製造系統已廣泛應用於機械製造、汽車製造、航空製造、軍工、工程機械等多個領域。企業已成功交付1000多條自動化生產線,業務遍及多個國家和地區。未來,企業將繼續以數位化柔性製造為引領,助力製造業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效率的發展。
總結
柔性製造系統通過智能化、靈活化的生產方式,有效解決了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模式下的諸多挑戰。隨著技術的不斷升級,柔性製造將在更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推動製造業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