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深度融合的今天,信息存儲技術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實現存儲速度、能耗和容量的協同突破,成為制約算力發展的關鍵瓶頸。一項革命性成果的問世,或將徹底改寫這一局面——科研團隊通過理論創新與器件設計的雙重突破,在半導體電荷存儲領域實現了亞納秒級的速度飛躍。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存儲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當前主流信息存儲體系呈現明顯的層級化特徵。位於金字塔頂端的易失性存儲器(如SRAM、DRAM)憑藉納秒級存取速度支撐著高速計算,但其高功耗和容量限制使其難以規模化應用;而占據塔基位置的非易失快閃記憶體雖具備低能耗與大容量優勢,卻受限於百微秒量級的速度短板,在AI等實時性場景中難堪重任。這種"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局面,成為制約智能時代發展的隱形天花板。
科研團隊通過構建准二維泊松模型,揭示了突破傳統存儲速度極限的全新路徑。在常規快閃記憶體中,電子需經歷長距離加速才能完成電荷注入,這一過程受制於半導體材料的固有電場分布限制。而新提出的超注入機制則顛覆了既有邏輯:通過結合二維狄拉克能帶結構與彈道輸運特性,科研人員成功調製溝道高斯長度,使電子無需預加速即可直接實現高速注入,並突破原有的理論上限。
實驗數據顯示,在這一創新架構下研製的皮秒快閃記憶體器件展現出驚人的性能表現。其擦寫速度達到亞1納秒級別(400皮秒),相當於每秒可執行25億次操作,不僅超越同技術節點下最快的易失性存儲器SRAM,更使非易失存儲首次在速度維度與計算需求實現匹配。
該成果標誌著半導體電荷存儲技術完成了從"分層架構"到"全能選手"的質變。當存儲器件同時具備納秒級速度、高密度集成和持久數據保存能力時,傳統存儲金字塔將被徹底重構:未來個人電腦有望消除內存與外存界限,AI大模型本地部署成為可能,雲計算系統能耗可望大幅降低。據技術路線圖顯示,在完成3~5年內的規模集成後,該技術將具備授權產業化的條件。
這項突破不僅刷新了存儲速度的世界紀錄,更重要的是開闢了理論創新指導器件設計的新範式。通過重新定義電荷注入機制,科研團隊為信息存儲領域提供了可擴展的解決方案框架。隨著技術向工程化邁進,其催生的應用場景革新或將呈現指數級增長——從實時邊緣計算到超低延時通信,從智能終端升級到量子計算輔助系統,這項源自基礎研究的突破正在重塑人類駕馭數據的能力邊界。
(註:文中所有數據均來自公開研究成果披露)
這項技術的問世,標誌著我國在存儲晶片核心領域實現了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跨越。當理論極限被重新定義時,智能時代的底層架構革命已然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