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中醫藥科研領域在推動傳統醫學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中取得了顯著進展。然而,科研誠信問題也逐漸成為影響中醫藥科技創新的重要因素。為進一步規範中醫藥科研活動,提升科研質量,相關部門近日發布通知,明確提出加強中醫藥科研誠信建設的具體措施,旨在為中醫藥科技創新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中醫藥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科研誠信是科技創新的基石,中醫藥科研領域也不例外。通知強調,各地各單位應在中醫藥項目申報、立項評審、獎勵提名、成果登記轉化及權益分配等關鍵環節實行嚴格的誠信管理。通過將科研失信記錄列為各類評價的否定性指標,確保科研活動的透明性和公正性。這一舉措不僅有助於提升科研質量,也為中醫藥科技人才的選拔和培養提供了更加公平的環境。
科研成果的發表是科研活動的重要環節,也是科研誠信問題的多發領域。通知要求各單位建立科研成果發表管理制度,科研人員在論文等科研成果發表前需開展自查,並做好原始數據和文件記錄的備案。科研團隊和科研人員在對外發布科研成果時,必須確保真實性和準確性,不得弄虛作假或誇大宣傳。對於涉及突破性科研成果或重大科研進展的,需事先報學術委員會審核把關,並報經科研管理機構備案。這一系列措施將有效杜絕學術不端行為,維護中醫藥科研的學術聲譽。
科研失信行為不僅損害科研聲譽,還可能對中醫藥科技創新造成重大影響。通知提出,要加大對科研失信行為的查糾和懲戒力度,暢通科研誠信的投訴舉報和申訴渠道,對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對於失信行為責任人,將視情節輕重依法依規嚴肅處理。對於造成重大影響和損失的,由授予表彰、獎勵的部門或其他有權部門根據規定撤銷其擔任中醫藥領域的技術專家資格及其他榮譽稱號。這一嚴厲的懲戒措施將有效維護中醫藥科研秩序,推動科研活動健康發展。
通知還提出,各地各單位應結合有關機構發布的預警名單、「黑名單」等,及時警示提醒,做好審核把關。通過強化預警機制,提升科研人員的誠信意識,從源頭上預防科研失信行為的發生。這一措施不僅有助於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也為中醫藥科研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加強中醫藥科研誠信建設是推動中醫藥科技創新的重要舉措。通過全過程誠信管理、完善科研成果管理、加大失信行為懲戒力度以及強化預警機制,中醫藥科研領域將進一步提升科研質量,維護學術聲譽,為中醫藥的現代化和國際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未來,隨著相關措施的全面落實,中醫藥科研誠信建設必將邁上新台階,為中醫藥科技創新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