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全球自動駕駛產業進入關鍵發展階段之際,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戰略合作正在重塑行業格局。中國自動駕駛領域的領軍企業與全球出行巨頭正式達成合作協議,計劃將先進的自動駕駛系統整合至全球出行平台,並計劃於2026年在歐洲推出首批商業化服務。這一合作不僅標誌著自動駕駛技術的全球化應用邁出重要一步,也為行業提供了全新的商業化範式。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自動駕駛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落地離不開規模化能力的支撐。中國自動駕駛企業憑藉其獨特的「飛輪式L4」技術體系,已在全球範圍內展現出顯著的規模優勢。截至2024年底,該企業在城市高階輔助駕駛市場的份額超過60%,穩居行業首位。這一規模效應為其帶來了三重核心優勢。
首先,通過搭載L2級別駕駛輔助系統的量產車隊,企業實現了「數據飛輪」的良性循環。大規模車隊在多樣化真實場景中積累的駕駛數據,顯著提升了系統的訓練與優化效率。其次,企業推出的前裝量產Robotaxi方案,通過復用量產傳感器和計算單元,大幅降低了單車成本,打破了傳統高成本技術路線的限制。最重要的是,基於無圖技術的領先優勢,其方案能夠快速適應不同地區的道路環境和法規要求,真正實現了「一套系統,全球適用」。
截至2025年4月,該企業已與全球十大車企中的七家達成深度合作,累計合作量產車型突破130款,並以指數級速度增長。這種全面的規模化能力,使其能夠將技術優勢快速轉化為商業價值,建立起難以逾越的商業化護城河。
在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進程中,數據是核心競爭壁壘。傳統輔助駕駛系統依賴真實道路數據訓練,但極端場景的數據天然稀缺,難以覆蓋所有長尾風險。中國自動駕駛企業通過創新的「飛輪大模型」技術,成功突破了這一瓶頸。
「飛輪大模型」以「量產數據+數據驅動算法+閉環自動化」為核心,構建了一套貫穿L2與L4的自進化體系。其最新一代R6飛輪大模型引入強化學習架構,能夠在虛擬仿真環境中模擬海量複雜駕駛場景,並從中自主學習與優化策略。這種「AI訓練AI」的機制,不僅大幅降低了真實路測的成本,還讓系統具備了類似人類駕駛員的動態適應能力。
今年下半年即將推出的R6飛輪大模型,基於強化學習的一段式端到端架構,將感知、決策、控制全鏈路打通。這種「知行合一」的能力,將幫助全球出行平台更快實現Robotaxi的商業化部署,降低對人工駕駛的依賴,優化成本結構。
中國自動駕駛企業與全球出行巨頭的合作,標誌著中國AI技術進入「賦能全球」的新階段。此前,該企業已與多家跨國車企建立了深度協同,打破了傳統中國供應商只能提供低成本方案的刻板印象。如今,這一合作進一步將中國技術推向全球生態賦能的高度。
正如中國新能源汽車改寫全球汽車產業格局一樣,中國自動駕駛技術的實踐表明,在人工智慧驅動的出行革命中,中國企業正在從跟隨者變為創新引領者和產業賦能者。這一合作不僅是中國智駕技術國際化的代表,更是中國AI商業化能力出海的關鍵里程碑。
未來,隨著更多中國科技企業走向全球,世界將重新理解中國創新的深度與廣度。中國技術不僅能夠解決本土問題,更能為全球產業升級提供普適性方案。這或許才是中國技術出海最珍貴的價值所在。
總結
中國自動駕駛企業與全球出行巨頭的戰略合作,不僅為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落地提供了全新範式,也標誌著中國AI技術在全球產業中的崛起。通過規模化優勢、飛輪大模型的技術突破以及全球生態賦能,中國技術正在引領全球出行產業的變革。這一合作不僅是中國自動駕駛技術國際化的成功實踐,更是中國新質生產力全球價值的重要印證。未來,中國技術將繼續為全球產業升級提供創新動力,推動自動駕駛時代的全面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