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 電子行業分析報告 內容詳情
2025年AI市場產業規模分析:廣東AI產業的「超級協作體」與差異化發展
 人工智慧 2025-04-27 17:23:46

  2025年,人工智慧(AI)產業在全球範圍內蓬勃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和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在中國,廣東作為AI產業的前沿陣地,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數據顯示,2024年廣東AI核心產業規模突破2200億元,核心企業超過1500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領跑全國。廣東AI產業不僅在規模上占據優勢,更在技術創新和應用落地方面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力。本文將探討廣東AI產業的發展現狀、差異化發展路徑及其對全國AI產業的啟示。

AI市場產業規模分析

  一、廣東AI產業的規模與競爭力

  《2025-2030年中國AI大模型行業市場供需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研究分析報告》廣東AI產業的規模和競爭力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2024年,廣東AI核心產業規模突破2200億元,核心企業超過1500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領跑全國。這些數據表明,廣東在AI產業的發展上不僅規模龐大,而且在技術創新和企業培育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廣東AI產業的獨特競爭力在於其差異化的發展路徑,即通過城市間的協同合作,避免重複建設,專注於打造「人無我有」的硬實力。

  二、廣深「雙核」領航,多城協同補位

  AI市場產業規模分析提到廣東AI產業的發展呈現出廣深「雙核」領航,多城協同補位的格局。廣州和深圳作為廣東AI產業的「雙引擎」,在不同領域展現出各自的特色和優勢。廣州依託綜合性城市的高校資源與政企協同優勢,構建起覆蓋醫療、教育、工業、政務等場景的垂直大模型與解決方案矩陣。例如,金域醫學的醫檢大模型能夠精準診斷病理,博依特的工藝大模型優化造紙生產,國交潤萬的交通AI預測交通擁堵。深圳則在智能終端與底層技術領域表現出色,憑藉「硬體+算法」雙輪驅動,實現了AI技術的全鏈條突破。例如,矽遞科技的晶片研發、海清智元的大模型構建、元戎啟行的自動駕駛探索等,將實驗室里的前沿技術高效轉化為實際產品。

  除了廣深「雙核」,佛山、珠海、東莞、惠州等城市也在細分領域悄然突圍。佛山以華數重載機器人為代表,為汽車製造裝上「鋼鐵俠機械臂」,推動傳統工業向「智能工廠」大步邁進。珠海依託橫琴獨特的區位優勢,用琴澳交通一體化大模型優化跨境出行,聖美生物的AI顯微診斷精準捕捉癌細胞,成為智慧城市與生命科學的「試驗場」。

  三、AI大模型的垂直領域深耕

  廣東在AI大模型的研發上,不求通用的「大而全」,而是在細分領域追求「專而精」。廣東選出的8個行業大模型,緊密圍繞廣東的產業特色,深度覆蓋政務、醫療、教育、安全、文旅、農業、交通等民生與經濟細分領域。這些大模型的開發企業多為行業龍頭或深耕者,依託多年來在各自行業積累的海量數據與豐富的場景經驗,構建起堅固的技術「護城河」。

  例如,在製造業領域,廣州發布的博依特工藝大模型,作為全球首個製漿造紙行業工藝大模型,深度剖析生產流程並提供優化方案,助力企業生產效率平均提升10%,製造成本降低4%。在數據安全領域,深圳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研的國內首個網絡安全垂直領域大模型「安全GPT」,在超400家企事業單位的實戰應用中,成功抵禦數據泄露風險。在醫療領域,廣州金域醫學依託30餘年專業數據積累與服務2.3萬家醫療機構的經驗,開發「域見醫言」醫檢大模型及智能體「小域醫」,實現檢前、檢中、檢後全流程智能化。

  四、AI技術的廣泛應用

  廣東AI技術的應用場景廣泛,從生產車間到民生日常,從產業升級到基層治理,AI技術正在重新定義生產和生活。在製造業領域,AI技術與數位化技術結合,成為破解生產效率與質量提升難題的「黃金搭檔」。例如,深圳華龍訊達的具身智能生產線化身「工業超級管家」,機械手精準作業,智能屏實時監控,不僅能快速處理數據生成報表,還可預判設備故障。在廣州,鋁加工智慧安全生產管理、紡織印染生產智能化管控、鋰電池生產全工序視覺檢測等方案紛紛登場,直擊傳統製造業高能耗、低效率、安全風險高等痛點。

  在農業領域,深圳數影科技的未來豬場生豬智能養殖系統,讓傳統豬舍駛入「AI快車道」。AI攝像頭替代人工巡檢,大數據精準投餵飼料,智能耳標實時監測豬只健康,將傳統養豬從「體力勞動」升級為「數據管理」。

  在民生領域,AI技術悄然改變著城市的脈搏與溫度。廣州AI+基層治理平台化身「智慧管家」,破解社區管理難題;電梯安全監測、智能家居系統協同發力,讓居民生活更安心。廣州天訊瑞達的智能應急指揮系統,以數字孿生構建虛擬城市,借AI識別捕捉風險,為城市安全裝上「智能大腦」。

  五、政策支持與未來發展

  廣東在AI產業的發展上,不僅有企業的創新和市場的驅動,還有政策的大力支持。2025年,廣東重磅推出AI和機器人產業政策「大禮包」,《廣東省推動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帶著12條硬核舉措強勢出擊,從全力支持核心技術攻關到精準培育優質企業,為產業注入澎湃動能,力求在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產業創新高地建設中全速衝鋒。

  廣東AI產業的發展路徑為全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通過城市間的協同合作,避免重複建設,專注於打造「人無我有」的硬實力,廣東在AI產業的發展上走出了一條獨特的道路。未來,廣東將繼續在AI垂直領域深耕,推動AI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為全國AI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借鑑和啟示。

  總結

  2025年,廣東AI產業在規模、技術創新和應用落地方面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通過廣深「雙核」領航,多城協同補位,廣東在AI大模型的垂直領域深耕,推動AI技術在製造業、農業、民生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政策的支持和企業的創新為廣東AI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未來,廣東將繼續在AI垂直領域深耕,推動AI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為全國AI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借鑑和啟示。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人工智慧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