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其在內容創作、政務服務、教育實踐和金融安全等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新的挑戰。近日,一場以"生成式人工智慧發展與管理"為主題的研討會在深圳舉行,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就人工智慧帶來的機遇與風險進行了深入探討,為人工智慧的安全、可靠、可控發展提供了前瞻性思考。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在人工智慧生成內容是否構成"作品"這一問題上,目前仍存在法律空白。有案例顯示,某博主利用人工智慧技術,一天可製作多達1000條涵蓋軍事、經濟、管理等多個領域的視頻內容,並運營二三十個帳號進行分發。這種大規模的內容生產方式是否屬於創作勞動,其版權歸屬如何界定,都需要相關法律法規的進一步完善。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在提升內容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對傳統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
在政務服務領域,人工智慧技術正在帶來革命性變革。面對百萬級居民的訴求,人工智慧系統能夠實時收集並智能分配至相關部門,極大提升了政府服務效率。然而,這種創新應用也伴隨著隱私泄露等風險。如何在推進人工智慧應用的同時,建立完善的數據安全保護機制,是政府部門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呈現出雙刃劍效應。一方面,它能夠輔助完成作業批改、知識講解等任務,提升教學效率;另一方面,過度依賴人工智慧可能導致學生學習能力的退化。以圍棋學習為例,人工智慧的介入使學習者產生挫敗感,喪失了"學而時習之"的樂趣。因此,在推進人工智慧教育應用時,必須明確使用邊界,堅守教育"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
人工智慧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呈現出明顯的雙面性。一方面,人工智慧被用於實施詐騙,通過模擬聲音、人臉等技術增強欺騙性;另一方面,人工智慧也在反詐騙、信息鑒偽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專家建議,可以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對抗人工智慧風險,如開發來電預警系統,識別人工智慧合成的聲音和視頻內容,為金融安全提供技術保障。
在企業運營層面,人工智慧技術正在帶來顯著的效率提升。有企業通過引入人工智慧數據分析系統,將員工規模從900人縮減至不足300人,同時保持經營業績穩定。這種降本增效的實踐,促使企業開始思考為每位員工配備人工智慧助手的可能性,預示著未來人機協作的新模式。
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深刻改變社會各個領域的面貌。從內容創作到政務服務,從教育實踐到金融安全,人工智慧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推進人工智慧應用的過程中,需要平衡創新與規範,在充分發揮技術優勢的同時,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和倫理準則,確保人工智慧的發展始終服務於人類社會的進步。未來,只有在技術創新與人文關懷之間找到平衡點,才能實現人工智慧的安全、可靠、可控發展,真正造福人類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