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全球能源結構加速向綠色低碳轉型,光伏產業在政策推動和技術進步下迎來爆發式增長。然而,行業進入深度整合階段後,部分企業因市場波動和債務壓力相繼破產,這一連鎖反應正深刻影響著融資租賃行業的業務布局與風險管控策略。本文聚焦光伏產業鏈調整對租賃業的衝擊路徑及應對之策,並梳理行業轉型中的創新實踐案例。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光伏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2025年開年以來,多家光伏企業陷入經營困境。以太一光伏科技(常州)有限公司為例,其涉及4家金融租賃公司和17家融資租賃公司的38筆業務合作,在破產重整程序中暴露出行業系統性風險。數據顯示,該公司未執行債務金額達161.9萬元,而長江聯合金融租賃、永贏金租等機構仍面臨訴訟糾紛。類似案例還包括南陽德才光伏,其因深陷1.2億元債務泥潭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
這一現象反映出光伏產業調整期的連鎖效應:當項目企業出現資不抵債時,融資租賃公司需緊急啟動資產回收程序,並同步通過司法途徑追討債權。有租賃機構負責人透露,目前正加速推進合同解除與租賃物收回流程,同時強化對合作方技術能力、財務健康度等維度的前置審核。
光伏產業融資市場已從"高利率時代"轉入激烈的價格競爭階段。行業數據顯示,光伏項目融資成本從2022年的7%8%區間急速下滑至當前3%5%,部分頭部機構甚至以更低報價爭奪市場份額。這迫使租賃公司重新平衡風險收益結構——既要應對組件價格暴跌(如單瓦價格從1.8元跌至0.6元)帶來的設備貶值壓力,又要防範電力市場化改革引發的電價波動風險。
技術疊代加速進一步加劇了資產配置難度。某金融租賃從業人員指出:"光伏電池效率每提升1個百分點,存量設備可能面臨20%以上的減值風險。"這種動態挑戰倒逼行業從單純資金提供者向綜合服務商轉型,通過強化技術研判能力和產業鏈協同來構建競爭壁壘。
面對產業變革,融資租賃機構正探索差異化發展路徑:一方面轉向輕資產運營模式,如中信金租通過"存量資產證券化+新建項目包"合作,幫助晶科科技提升戶用光伏資產周轉率;另一方面發力下沉市場,在整縣推進政策框架下構建"農戶合作社金融"生態鏈。江蘇金租披露的數據顯示,其已覆蓋9萬農戶的分布式光伏項目,通過數位化系統將服務響應效率提升40%以上。
與此同時,行業普遍強化全周期風控體系:在前端引入技術評估模型預測設備生命周期價值,在中端建立電價波動對沖機制,後端則加強資產處置能力建設。這種"風險前移+動態監控"策略,使頭部企業不良率較2023年下降1.2個百分點。
綜上所述,光伏產業調整期既是融資租賃業的考驗窗口,也是模式升級的戰略機遇期。通過深化技術研究、重構風控架構並把握政策紅利(如分布式光伏占比已達42%),租賃機構正在重塑"融資+融物"的核心競爭力。隨著行業馬太效應加劇,唯有加速創新步伐的企業才能在新能源賽道占據先機,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