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我國在氫能技術研發與產業布局方面取得顯著進展,但大規模商用化進程仍面臨技術瓶頸、成本壓力及應用場景限制等問題。2024年數據顯示,中國已實現全年氫能源生產消費規模超3650萬噸,位居全球首位,並主導著超過半數的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產能。這一亮眼成績背後,我國氫能產業正加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氫能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在技術研發領域,我國已實現鹼性電解槽國產化、35MPa高壓儲氫技術成熟應用,並推動質子交換膜電解槽等關鍵裝備快速進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核心產業集群初步形成,基礎設施建設與應用場景持續拓展。然而,氫能產業整體仍處於探索階段,從示範項目向大規模商用轉化過程中面臨多重挑戰:一是頂層設計尚未完善,能源屬性管理機制滯後;二是核心材料依賴進口導致技術競爭力不足;三是綠氫製取與儲運成本過高制約應用推廣;四是下游場景開發力度有待加強。
儘管我國在部分氫能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但關鍵材料如質子交換膜、催化劑等仍存在性能差距。產業標準體系尚未完全建立,現行化工產品標準難以滿足能源屬性需求,導致國際話語權缺失。數據顯示,當前國內氫能相關標準中大量沿用國外參數指標,與我國實際應用脫節問題突出。
目前電解水制氫成本高達3040元/公斤,遠高於化石能源制氫的1015元。儲運環節同樣面臨技術限制:70MPa高壓儲氫瓶尚未完全掌握核心工藝,液態儲氫因能耗過高難以規模化應用。這種成本劣勢導致綠氫占比不足,制約了氫能產業綠色低碳發展路徑的實現。
要突破當前瓶頸,需構建系統性解決方案:首先完善頂層設計,將氫能納入能源管理體系並強化可再生能源協同發展;其次加大核心技術攻關力度,通過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推動裝備自主化;同時支持龍頭企業牽頭建設綠氫供應體系,形成覆蓋制儲運加用的產業生態圈。此外還需加快標準體系建設與國際規則對接,提升全產業鏈協同創新能力。
總結來看,我國氫能產業發展正處於戰略機遇期與轉型攻堅期疊加階段。通過強化技術創新、優化政策環境、拓展應用場景等綜合舉措,有望加速實現從技術突破到規模應用的跨越,推動氫能成為能源革命的重要支柱,在全球低碳經濟競爭中占據先發優勢。未來需持續關注綠氫成本降低路徑、儲運技術疊代方向及多元化應用場景開發,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