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4年5月12日,美國總統簽署行政令推行"最惠國定價"政策,要求美國藥品價格對標國際最低水平。這一舉措引發全球醫藥市場震盪,涉及360億美元的跨境交易及17款中國原研藥海外布局,成為重塑處方藥定價體系的關鍵轉折點。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處方藥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指出,白宮公布的《為美國患者提供最惠國處方藥定價》文件顯示,該行政令要求衛生部門在30日內建立機制,強制藥品價格與其他已開發國家保持一致。政策核心在於打破美國長期承擔過高藥價的局面——數據顯示,同一藥物在美國售價可達歐洲國家的510倍。儘管川普宣稱"部分藥物價格可立即下降50%90%",但市場反應呈現兩極分化:美股減肥藥概念股盤前暴跌超5%,但隨後禮來、輝瑞等製藥企業股價轉漲3%4%。
行業分析人士指出,這一政策本質是將美國醫保支付與國際市場捆綁。通過"最惠國條款"要求藥企向美國提供不劣於其他國家的價格承諾,試圖解決長期存在的定價失衡問題。然而該模式在2020年首次提出時,因涉嫌違反反壟斷法被聯邦法院叫停。
核心矛盾在於政府定價權的合法性邊界。美國藥品價格主要由PBM(藥品福利管理公司)通過市場化談判形成,政府缺乏直接制定價格的法定權力。專家指出,行政令缺乏強制執行力,僅要求藥企"自願降價"且未明確具體品種範圍,實際落地存在多重障礙:
1. 國際比價機制難以執行——需要同步獲取70餘國藥品採購數據並動態更新;
2. 藥企可能通過調整全球定價策略規避規則;
3. 美國醫保體系中政府覆蓋僅占48%,商業保險領域改革仍需立法支持。
數據顯示,若政策全面實施,或導致美國喪失創新藥高地優勢。當前中國醫藥企業正加速出海布局,2025年第一季度跨境交易額超362億美元,17款原研新藥已在海外獲批。分析人士認為,美國藥價下降可能削弱其作為"支付天堂"的吸引力,影響全球創新藥商業化策略。
政策衝擊波已顯現於資本市場:糖尿病及減肥藥物成為關注焦點,諾和諾德股價先跌後漲3%。對於跨國藥企而言,需在成本控制與利潤空間間重新平衡——既要維持研發投入的高回報率,又要應對美國市場價格壓制帶來的全球定價體系重構。
對中國醫藥產業而言,這一政策將重塑出海戰略邏輯。此前國內創新藥企瞄準美國市場的核心動力源於其高額支付能力,若美國藥價趨近歐洲水平,授權交易估值模型需全面調整。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中國已有17款原研新藥在美獲批,未來供應鏈布局、定價策略均面臨重新評估。
儘管政策宣稱"立即生效",但其可持續性充滿不確定性:
法律層面需突破反壟斷訴訟阻礙;
支付端改革涉及3000萬醫療保險參保人的利益調整;
藥企可能通過專利延期、捆綁銷售等策略進行對沖。
行業觀察者認為,這場定價權爭奪戰本質上是市場機制與行政干預的博弈。數據顯示美國處方藥市場規模超4600億美元,任何政策變動都將引發連鎖反應——從藥品研發投入結構到全球供應鏈布局,國際醫藥格局或將因此進入深度調整期。
總結
"最惠國定價"政策折射出已開發國家在醫療支出管控上的新動向,其成敗將取決於法律框架完善程度、國際市場協調機制及產業生態的適應能力。對於中國藥企而言,在把握創新機遇的同時,需建立更具韌性的全球化戰略體系,應對處方藥市場格局的持續演變。這一改革不僅考驗著美國政府的政策執行力,更可能重塑全球醫藥產業的價值分配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