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當前我國小龍蝦產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震盪調整。隨著夏季消費旺季到來,湖北潛江等地日交易量激增10倍的同時,中青規格蝦價較上市初期暴跌69%。這場價格風暴背後,是養殖技術革新、產區擴張帶來的產能井噴,疊加預製菜庫存壓力與消費需求分化的多重衝擊。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小龍蝦市場專題研究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進入5月後,湖北潛江小龍蝦交易中心日銷量突破35萬斤,較淡季增長10倍。但中青規格蝦價卻從42元/斤暴跌至13元/斤,跌幅達69%。青島埠西海鮮市場的價格監測顯示,同期同規格產品也經歷了18元/斤的深跌。行業數據顯示,全國小龍蝦批發均價在5月已降至38元/公斤,較年初高位直降47%,創近年新低。
2023年我國小龍蝦養殖面積突破3000萬畝,總產量超300萬噸。湖北等六省建成15家省級良種場,科研投入推動苗種自給率持續提升。技術進步使全國主產區形成規模效應:4月集中上市期,潛江、武漢等地清水蝦批量入市,疊加山東、安徽新增產能,導致市場供應短期內激增300%以上。
預製菜領域遭遇發展瓶頸,大量未消化產品擠壓流通渠道。以某上市企業為例,其水產食品業務營收同比下滑25%,被迫終止6億元的小龍蝦深加工項目。市場需求結構變化也衝擊傳統消費場景,餐飲終端採購意願下降與家庭消費需求不足形成雙重壓力。
行業分析顯示,湖北等主產區即將迎來清水蝦上市高峰,預計引發新一輪價格下探。但78月高溫期將導致成蝦供應減少,可能推動價格反彈15%20%。長期來看,產能優化與消費場景創新將成為產業突圍關鍵。隨著良種覆蓋率提升至80%,行業或將在洗牌中形成更穩定的供需格局。
這場價格暴跌既是階段性市場失衡的縮影,也暴露了小龍蝦產業深層次轉型需求。從養殖端的技術升級到加工環節的產品創新,再到終端市場的渠道重構,全產業鏈正在經歷痛苦調整。在產能過剩與消費升級並存的新周期下,唯有通過品質提升和差異化競爭,才能重塑這個千億級產業的價值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