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當前全球光伏產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深度調整。價格持續下探導致企業大面積虧損,產能過剩與需求疲軟形成雙重擠壓,超過15萬從業者被迫離場,30餘家知名企業已宣告破產。這場由技術疊代加速、政策變動及市場供需失衡引發的行業洗牌遠未結束。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光伏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光伏主產業鏈各環節價格在2024年三季度全面跌破現金成本,矽料從高點36元/kg跌至18元/kg區間,組件價格最低觸及0.57元/W。短暫反彈後需求回落導致新一輪下跌,預計下半年組件價格可能進一步下探至0.50.6元/W區間。這種劇烈波動使企業經營風險陡增,行業復甦需矽料回升至55元/kg、組件單價重回0.8元/W以上。
2024年光伏上市企業中40%陷入虧損,十大龍頭企業累計虧損超530億元。73%的企業毛利率同比下降,17家企業出現負毛利。即使在政策預期支撐下,一季度財務表現仍顯脆弱,多數主材龍頭淨利潤同比大幅下滑。行業整體負債突破3萬億元,超過七成上市企業資金淨值為負。
2024年光伏上市企業累計減員超15萬人,頭部十家企業裁員占比達80%以上。隆基、天合等龍頭企業通過組織架構重組壓縮非核心崗位,海外企業同步開啟裁員潮。隨著行業進入"新常態",更多從業者將面臨職業轉型壓力。
截至2024年已有30餘家知名企業宣告破產,涉及製造、輔材等多個環節。天眼查數據顯示,超23萬家光伏相關企業經營異常。地方保護與國資收編延緩了淘汰進程,主產業鏈產能過剩問題持續惡化:矽料1447GW、組件1428GW的產能規模,對應全球裝機需求理論消化周期超過三年。
TOPCon產能在兩年內從15%市占率飆升至80%,行業累計形成有效產能700GW,在建項目更突破1300GW。設備價格腰斬暴露資產泡沫,2023年採購的1.7億元/GW設備如今二手市場僅值5000萬元。疊加槓桿融資影響,部分企業面臨資不抵債風險。
光伏企業應收帳款與應付帳款規模同步激增,但上游企業通過延長付款周期將成本壓力轉嫁給中小供應商。這種"三角債"困局導致大量非上市企業在產業鏈博弈中加速消亡,成為行業洗牌的隱形代價。
儘管國有資本嘗試介入重組(如一道新能被地方國企控股),但龍頭企業普遍缺乏收購意願。隆基等頭部企業明確表示暫無資產收併購計劃,認為現有標的債務負擔過重且技術路線匹配度不足,行業整合進程仍將漫長。
總結:光伏產業正經歷從"紅海競爭"向"深度重構"的陣痛期。價格戰、產能過剩與技術同質化疊加衝擊下,2025年或將見證更多企業出局。這場洗牌不僅關乎市場份額爭奪,更是對行業生態鏈的一次系統性重塑。在技術疊代加速與全球需求波動雙重壓力下,唯有通過真正確良性的產能出清與創新突破,才能為產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