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AI語音營銷逐漸成為商業推廣的主流手段之一。然而,在上海,這一技術卻被部分企業濫用,演變為令市民困擾的「種植牙」電話騷擾潮。儘管監管部門多次出手整治,但通過AI外呼系統撥打的推銷電話仍在持續擾民,暴露出技術濫用與監管滯後的深層矛盾。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種植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去年7月,上海多家口腔醫院因委託第三方企業使用「AI外呼」開展營銷被曝光。嘉定區市場監管部門調查顯示,某科技公司通過冒用醫療機構名義撥打推銷電話,並謊稱有優惠活動進行虛假宣傳,最終被處以20萬元罰款。然而時隔數月後,市民投訴量再次激增,僅今年3·15期間就有大量關於「種植牙」騷擾電話的反饋。這些營銷電話頻繁撥入固話與手機,甚至精準鎖定潛在客戶群體,顯示出產業鏈條仍在暗中運作。
某口腔醫院透露的信息顯示,位於上海七寶寶龍城寫字樓內的企業正為多家機構提供外呼服務,日均篩選推送40餘條有效信息至合作醫院。這些數據背後折射出的不僅是技術濫用問題,更暴露了行業灰色利益鏈的強大韌性。
調查顯示,「AI外呼」產業存在明顯的低成本運作特徵。某技術公司業務人員透露,搭建基礎呼叫系統僅需10餘萬元軟硬體投入,而通過租用運營商線路即可開展大規模外呼。儘管工信部明確規定呼叫中心不得提供營銷類外呼服務,但部分企業採取虛報用途、轉售線路等手段逃避監管。
虛擬運營商的「中間號業務」更是為騷擾電話提供了新溫床。今年4月,上海通管局通報某虛擬運營商因未落實實名制被處罰,其提供的匿名號碼成為外呼企業規避追蹤的重要工具。據業內人士透露,在上海撥打100個AI電話可篩選出2條有效信息,單條信息售價達85元的市場現狀,使得該產業在高利潤驅動下不斷變異。
當前治理難題源於多方面制度缺陷。首先,《電信業務經營管理辦法》設定的最高3萬元處罰標準,在動輒數十萬收益面前形同虛設。其次,運營商對線路使用的實時監控缺失,導致違規外呼難以溯源。某市民持續投訴的0213220號段案例顯示,相關部門在追蹤具體責任方時存在顯著滯後。
破解困局需多維度施策:
1. 技術反制升級:要求基礎電信企業運用AI智能識別技術提升騷擾電話攔截能力,建立動態黑名單共享機制;
2. 源頭治理強化:衛健部門應規範醫療機構營銷行為,將違規撥打推銷電話納入醫療執業信用評價體系;
3. 立法完善配套:修訂相關法規提高違法成本,明確「技術支持方」與「線路提供方」的連帶責任;
4. 社會共治創新:通過設立市民舉報獎勵機制、開發AI來電預警小程序等手段提升公眾防禦能力。
治理「AI外呼」亂象是一項系統工程,需多方協同發力。只有通過技術創新、法律完善和行業自律的多維推進,才能有效遏制騷擾電話泛濫,讓人工智慧真正回歸服務社會的初衷。當前上海日均新增數千條相關投訴的數據警示我們:這場技術倫理與監管效能的博弈,已到了必須突破的關鍵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