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自2019年起,中國傳媒大學以教育幫扶、文化振興為抓手,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前旗持續開展定點幫扶工作。六年時間裡,6000餘名師生跨越3000公里奔赴北疆,通過專業賦能與產業聯動,累計投入資金超3500萬元,培訓各類人才9000餘人次,帶動農副產品銷售突破3300萬元,將草原深處的鄉村振興故事譜寫成新時代的文化答卷。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傳媒行業發展趨勢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指出,在科爾沁草原腹地,一群來自首都的傳媒人用鏡頭記錄著村莊變遷。駐村工作團隊創新運用影像技術為村民拍攝全家福,在察爾森嘎查留下37戶建檔立卡家庭的溫暖瞬間。通過建立融媒體中心、打造文化走廊、升級視頻剪輯設備,幫扶隊伍將專業優勢轉化為鄉村文化傳播力量。在海力森嘎查,古榆樹林因傳媒人的測繪記錄重新煥發生機,百年樹影與現代影像技術交織,為文旅開發注入新活力。
科右前旗的文旅資源在傳媒智慧下實現價值轉化。幫扶團隊深度挖掘"千年古榆""星空草原書房"等特色IP,策劃系列直播帶貨活動推動農副產品銷售額突破千萬元。通過培育榆錢美食產業鏈,帶動54戶村民參與特色餐飲開發,讓傳統農特產品變身文化符號。這種"傳媒+產業"模式不僅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更構建起生態、產業與文化的良性循環體系。
在科右前旗第二小學的音樂教室里,民樂團正排練著融合民族特色的樂曲。支教團隊將播音主持課程引入當地中小學,在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開展師資培訓,幫助教師掌握新媒體時代的教學方法。這種"課堂+實踐"的教學模式使300餘名學生獲得藝術啟蒙,更讓6名支教老師在服務中實現專業成長。六年累計派出的12批支教團,不僅輸送了先進教育理念,更為當地培養出一批"帶不走"的骨幹教師。
總結:通過傳媒賦能與精準幫扶的深度融合,中國傳媒大學構建起文化振興、產業聯動、人才培育三位一體的幫扶體系。從影像記錄到品牌塑造,從課堂傳承到產業創新,這場跨越山河的教育幫扶工程,既書寫著高校服務國家戰略的時代答卷,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複製的文化實踐樣本。未來,隨著勞動教學基地建設深入推進,這片草原上將繼續綻放傳媒智慧與鄉村發展的交響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