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今年14月份,我國房地產領域多項核心指標呈現結構性變化:開發投資延續負增長但降幅收窄,商品房銷售面積與銷售額同比微降但改善趨勢初顯,庫存規模持續回落釋放積極信號。這一系列數據折射出當前房地產市場的調整特徵及潛在發展動能。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房地產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今年14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額累計達27730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10.3%。其中占比最大的住宅類項目完成投資21179億元,同比下降幅度收窄至9.6%,顯示出住宅市場在行業調整中仍具備一定抗壓能力。從區域分布看,東部地區投資降幅相對較小,而中部和西部地區受庫存壓力及需求放緩影響更為顯著。
14月新建商品住宅銷售面積累計2826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8%,但降幅較前三個月收窄0.2個百分點。其中住宅類商品成交面積同比僅下降2.1%,市場活躍度在政策微調下有所回升。銷售額方面實現27035億元,降幅3.2%中住宅銷售額占比超九成(達26489億元),同比下降1.9%,表明價格端已現企穩跡象。
截至4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降至78142萬平方米,較3月末減少522萬平方米。住宅類庫存壓力緩解尤為明顯,單月減少455萬平方米,占總降幅的87.2%。重點城市去化周期已回落至合理區間,三線城市仍面臨一定消化壓力,但整體呈現向好趨勢。
數據顯示,東部地區銷售回穩速度領先全國,而中西部三四線城市庫存消化仍需時間。在價格維度上,核心城市高端住宅需求保持剛性支撐,而部分區域的改善型需求受信貸政策影響出現階段性觀望。這種分化格局既反映了市場調整深度,也為後續精準施策提供了方向。
當前房地產市場正處於築底修復的關鍵階段:開發投資雖持續收縮但降幅趨緩,銷售市場邊際改善動能增強,庫存去化取得實質性進展。這些變化表明,在"房住不炒"基調下,行業正逐步形成新的供需平衡機制。隨著政策效應的進一步釋放和市場信心的恢復,預計下半年將呈現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但區域分化與結構性調整仍將持續考驗市場主體的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