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河南嵩縣地處豫西伏牛山區,依託1300餘種中藥材資源,素有「中藥寶庫」之稱。近年來,當地以良種選育、模式升級與科研創新為抓手,在種植端強化品質管控,在產業鏈上拓展附加值,推動傳統中藥材產業向標準化、數位化、高附加值方向轉型,加速從「天然藥庫」邁向「中原藥谷」。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藥材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嵩縣獨特的地理氣候孕育了丹參、柴胡等六大優勢道地藥材。然而,過去野生資源依賴與散戶粗放種植導致品種退化、質量不穩定等問題頻發。為破解困局,當地聯合科研力量開展中藥材種質資源開發,選育出寬葉柴胡、高產皂角刺等良種,通過「坡改梯」「壟播覆膜」等技術改良傳統種植模式。例如,寬葉柴胡品種使畝產提升15%,已在千畝示範田推廣;皂角刺新品種覆蓋近2萬畝藥田,顯著提高有效成分含量。同時,智能化監測設備實時反饋土壤墒情、病蟲害數據,讓「看天收」變為精準種植,推動藥材品質與產量同步升級。
針對山區地塊分散、管理粗放的難題,嵩縣建設了農事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推行「統一供種、統一種植標準、統一收購」的訂單農業模式。以田湖鎮萬畝丹參基地為例,26公里山坡溝谷中2.6萬畝藥田通過標準化服務實現集約化管理,並配套保底價收購機制,既保障農戶收益,又穩定企業原料供應。數位化種植技術更讓「門外漢」快速掌握科學種法,無人問津的坡地租金、薪金和分紅使村民與村集體收入同步增長——葉嶺村集體經濟從2021年不足5萬元增至2024年超90萬元。目前,全縣建成10個萬畝藥材基地及37個千畝連片種植區,為規模化發展奠定基礎。
嵩縣將359種流通中藥材的潛力延伸至終端產品開發。中原藥谷科創園聚焦中藥材非藥用部位再利用、中藥廢棄物轉化等研究,例如黃精莖葉或可開發新型飼料添加劑;白僵蠶養殖與深加工技術結合,每畝增收超3200元,並探索其在美容領域的應用。通過建設種質資源中心、活性成分實驗室等7個創新平台,當地已轉化17項科研成果,推動產業鏈向精深加工延伸。未來,嵩縣計劃打造70萬畝「數智藥田」,實現種植到銷售的全流程數位化追溯,讓「好藥材」真正轉化為「好產品」。
總結
從依賴天然資源到主動創新升級,嵩縣以良種選育、模式革新與科技賦能為支點,在保障中藥材道地品質的同時,持續拓展產業鏈附加值。通過標準化種植夯實根基、規模化經營凝聚合力、科研轉化激活潛能,這片「中原藥谷」的藍圖正逐步變為現實——讓每一株藥材的價值在創新中綻放,助力中醫藥瑰寶煥發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