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去年我國醫藥製造業銷售收入增長29.37%,利潤增長23.5%,銷售收入增速較2010年提升2.87個百分點,但利潤增速下滑6.34個百分點。這也是醫藥行業利潤增速5年來首次低於收入增速。
醫藥行業利潤增速之所以出現下滑,與藥材成本上漲不無關係,而受藥材成本上漲衝擊更為嚴重的是中醫藥產業。
由於中藥材產量存在波動及炒家炒作因素,部分中藥材在過去兩年內「身價」倍增。僅2010年全年我國市場上537種中藥材超過八成出現漲價,平均漲幅達109%,近三成漲幅過半;漲幅超過100%的品種多達96個,有6%的品種漲幅超過181%,2%的品種漲幅甚至超過300%.其中,冬蟲夏草貴比黃金,太子參、三七、金銀花、黨參的漲幅均創歷史新高。而這樣的價位居高不下延續至今。
根據數據顯示,中藥材在2009年下半年開始了第一波大幅上漲。從2009年初到2011年上半年兩年左右時間內,中藥材價格平均上漲了近兩倍。時至今日,太子參、三七的價格仍然居於高位,三七每公斤仍然在600元以上。而三七是「血塞通」等中藥的主要原料藥材,多家企業都因此面臨價格倒掛的困境。
「從實際情況看,中成藥降價並不容易,對藥企來說很為難,這主要是由於近年來藥材成本上漲幅度過大導致的。一些藥企的微利產品成本價格倒掛的現象已出現了一段時間,部分藥企的利潤空間實際上已逼近『天花板』,中醫藥產業因此步入『微利時代』。」有中醫藥業內專家如是告訴記者。「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的上升是導致醫藥行業去年出現利潤銳減的外因。」醫藥行業分析師姚傑如是說。
而價格倒掛的中醫藥,有許多是百姓日常使用的藥物,如「藿香正氣丸」、「複方丹參片」等,出現產品虧損現象,而由於生產設備無法閒置,企業只好採用壓低產量來挺過難關。一名藥企的銷售經理向記者坦言,以前在市面上流通的不同廠家生產的「複方丹參片」不下70種,因為沒有利潤了,現在很多企業都在減少產量,甚至不再生產。
為了不做賠本生意,一些藥企不得不將部分物美價廉的常用中成藥下架。「之前降價幅度最大的還是原研藥,即進口藥,但中藥的利潤一直遠低於化學藥,怎麼降、降多少,真的不容易掌握,價格管控得不好,一些好的中藥品種甚至有可能退出市場。」有業內人士如是說,而從事行業研究的副研究員吳維海則擔心更為糟糕的情況,「為了能夠控制成本,相當一部分企業選擇了『規避』降價。將『降價令』上的藥品下架,或是『改名換姓』,或是增減原料,再重新包裝上架,以維持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