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國際政經格局加速重構的背景下,黃金作為重要的戰略儲備資產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4月末,我國黃金儲備達到7377萬盎司,環比增加7萬盎司,這已是連續第六個月增持。這一動作不僅體現了中國外匯儲備多元化的長期策略,也與全球央行對黃金的戰略性布局形成共振,折射出國際金融體系變革中黃金的不可替代價值。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黃金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我國央行自2024年11月起持續加倉黃金,累計增持規模雖以萬盎司為單位穩步增長,但其戰略意義遠超數字本身。通過分散外匯儲備風險、優化儲備結構,黃金在官方儲備中的占比逐步提升,成為應對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的重要緩衝器。這種趨勢與全球央行近年的購金行為高度同步——2022年至2024年,全球央行購金總量已連續三年突破1000噸大關,遠超20102021年間473噸的平均水平,凸顯黃金作為「去美元化」進程中關鍵資產的地位。
國際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央行購金量達244噸,延續了近三年來的常態化增持節奏。這一現象背後是各國央行對貨幣體系波動性加劇的集體防禦策略。黃金兼具避險與價值儲藏屬性,在應對匯率動盪、主權信用風險及貿易格局變化時展現出獨特優勢。尤其在當前多邊金融合作受阻背景下,增持黃金成為維護國家外匯安全的核心手段之一。
儘管短期因地緣局勢緩和導致金價波動調整,但中長期支撐邏輯依然強勁。一方面,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寬鬆貨幣政策可能推升通脹預期,黃金作為傳統抗通脹工具的需求持續旺盛;另一方面,國際政經博弈加劇帶來的不確定性,使得央行需通過持有黃金對沖系統性風險。這種雙重驅動下,黃金儲備的戰略價值正被重新定價,成為各國平衡儲備資產安全與收益的核心選項。
從更長遠視角看,全球央行購金潮的延續、美國債務貨幣化壓力以及「去美元化」進程將共同構成黃金價格的支撐框架。隨著國際金融體系多元化加速,黃金儲備的戰略權重有望進一步提升,其定價中樞在供需格局變化下呈現上移趨勢。
總結而言,中國央行持續增持黃金儲備的動作,既是對外匯資產結構優化的主動選擇,也是對全球貨幣體系變革的前瞻性應對。在全球地緣政治與經濟環境複雜化背景下,黃金作為戰略緩衝工具和價值穩定器的功能將持續強化,其在國際儲備中的角色將隨時間推移而愈發關鍵。未來隨著多極化金融格局成型,黃金儲備的戰略意義或將進一步超越傳統範疇,成為國家金融安全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