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5月16日,綠茶集團以港股上市首日即破發的態勢引發市場關注,但短短三日後其股價逆勢拉升超4%,這一戲劇性波動背後暗藏資本博弈的深層邏輯。在散戶拋售與機構加倉的交織中,這家主打「人均56元」平價餐飲企業的估值爭議與增長潛力被重新審視。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綠茶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儘管綠茶集團上市首日遭遇市場冷遇,但其國際配售名單卻聚集了北歐主權基金、全球前十的公募基金等千億級資本。這些資金並非短期投機者,而是以五年為持有周期的戰略投資者。他們選擇在IPO階段入場,意味著已穿透餐飲行業波動性,錨定企業長期價值——如門店擴張計劃中提及的三年新增563家門店目標,以及中央廚房體系對供應鏈效率的提升。這種戰略布局與當年資本押注"家庭清潔革命"邏輯相似,均以產業趨勢而非短期業績為決策依據。
首日破發後,50%中籤率對應的散戶拋壓看似利空,但穩市商逆勢買入動作凸顯機構護盤意圖。摩根大通等資本在恐慌情緒下悄然加倉,形成類似"消防隊"的市場平衡機制。這種操作模式與2018年海底撈上市首日破發後的修復路徑高度相似——短期波動不改行業基本面,火鍋賽道的"長坡厚雪"邏輯最終推動股價三年翻四倍。綠茶當前11.5倍的市盈率,在港股消費板塊中已屬估值窪地,僅為巔峰期海底撈的1/8,更低於同行小菜園的17倍,凸顯其潛在修復空間。
綠茶集團將未來增長押注於二三線城市的擴張策略——年均新增200家門店的速度需要供應鏈體系支撐。當前規劃中的中央廚房建設,不僅能降低單店成本,更能通過標準化流程強化品牌壁壘。這種重資產投入模式在餐飲行業並不多見,卻與國際資本看重的"確定性增長"邏輯高度契合。當人均客單價穩定在56元時,門店網絡的持續下沉將直接轉化為市占率提升,形成"薄利多銷"的規模效應護城河。
當前港股消費板塊經歷大幅回調,但分化正在加劇。綠茶集團12.8倍的發行市盈率已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在同業態企業中具備顯著比較優勢。這種定價既反映了市場對餐飲業短期波動的謹慎,也留出了長期增長的安全邊際。當資本更關注可持續經營而非概念炒作時,擁有強供應鏈、清晰擴張路徑的企業將脫穎而出——正如其門店網絡與成本控制能力所展現的成長確定性。
總結
綠茶集團上市後的股價起伏,折射出港股市場投資邏輯的深層轉變:短期情緒波動已無法動搖機構對底層價值的判斷。從破發到反彈的軌跡中,國際資本通過逆周期布局傳遞明確信號——平價餐飲賽道仍有結構性機遇。當市盈率降至歷史低位時,門店網絡擴張、供應鏈升級與下沉市場的持續滲透,將成為決定其估值修復的關鍵變量。這場博弈最終指向一個共識:資本市場正在用更長遠的目光,重新定義"性價比餐飲"的商業價值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