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文化其他 資訊詳情
「李鬼「泛濫:「新媒體時代仿冒官媒亂象解析「
 媒體 2025-05-19 08:05:36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在短視頻平台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大量偽裝成官方機構的帳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這些"李鬼"帳號通過盜用權威媒體標識、虛構政府關聯身份等方式收割流量,不僅擾亂網絡空間秩序,更滋生售假欺詐等違法犯罪行為。儘管監管部門持續高壓整治,2024年已處置超500個違規網站平台並封禁數千帳號,但仿冒官媒亂象仍屢打不絕,暴露出治理機制與技術手段間的深層矛盾。

  一、"李鬼"亂象:官方標識成流量密碼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媒體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在雲南工作的王先生曾遭遇典型騙局:"××文旅推薦"帳號以當地文旅局名義運營,主頁卻充斥著異地發貨的帶貨連結。此類現象具有顯著行業特徵:2024年河南文旅爆紅後,短視頻平台出現大量冠名"河南文旅""官方小號"的私人帳號;更有冒充寧夏、四川等地文旅局長的帳號,通過誇張表演吸引流量。更具危害性的是部分"郵政官方直播間"騙局——打著國企名義銷售貼牌商品,消費者收到貨不對板的減肥咖啡甚至三無酒水。

  二、法律紅線:仿冒行為已觸碰監管底線

  中國網際網路法規明確劃定邊界,《網際網路用戶帳號信息管理規定》第八條明令禁止假冒黨政機關、媒體機構名稱標識。專家指出,此類行為不僅違反《網絡安全法》,更直接破壞政府公信力與媒體權威性。數據顯示,2024年已有蔡某全團伙偽造央視記者身份實施詐騙案,彭某綱等人以地方政府名義勒索企業等典型案例,這些違法活動嚴重損害公眾對官方信息的信任基礎。

  三、困局根源:多重矛盾交織難解

  當前亂象存在三重驅動力:自媒體逐利衝動將仿冒視為捷徑;平台審核機制存在漏洞導致註冊把關不嚴;執法部門查處力度與違法收益仍存落差。有分析指出,現行處罰多限於帳號封禁或110萬元罰款,遠低於黑產動輒數十萬的非法所得,這種"低成本高回報"模式助長了違法行為持續蔓延。

  四、破局之道:構建多方協同治理體系

  破解困局需從三個維度發力:

  1. 平台責任強化:建立動態核驗機制,在帳號註冊階段嚴查資質證明;設置專項投訴通道並實施跨平台封禁,對反覆違規主體納入黑名單;

  2. 監管效能提升:網信部門應完善線索移交與聯合執法機制,針對重大案件開展"穿透式"追責,將違法所得作為量罰重要依據;

  3. 公眾認知重塑:主流媒體需加強帳號認證標識宣傳,定期發布防騙指南;教育機構可將網絡信息甄別納入數字素養課程。

  當前仿冒官媒治理已進入深水區,需要監管部門、平台企業與社會公眾形成合力。唯有通過技術升級築牢防線、法律利劍震懾犯罪、全民參與提升辨識力,才能真正淨化網絡空間生態,讓"李鬼"無所遁形。這場多方協同的治理之戰,既關乎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更是維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課題。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媒體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