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貴安新區湖潮鄉的現代化廠房內,一場傳統紡織業與智能製造的融合實踐正在展開。貴州美鴻服飾有限公司通過引入智能化生產線,不僅承接了國內外知名品牌的服裝訂單,更在當地創造了數百個就業崗位,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服飾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作為集設計研發到生產銷售於一體的現代化企業,貴州美鴻服飾有限公司投資4000萬元建設的智能生產項目已全面投產。7000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內,智能縫紉機組與自動化裁床高效運轉,機械臂精準搬運布料,智能充絨機自動完成羽絨服核心工序。通過實時數據監控系統,公司實現了對運動休閒服飾、羽絨服等產品全流程的數位化管理。目前企業已為上海東方國際集團生產5萬件羽絨服及3萬件襯衣,並計劃今年實現80萬件成衣年產量目標。
在服裝行業競爭加劇背景下,該公司通過技術革新重塑生產模式:智能模板機提升裁剪精度達98%,充絨誤差率控制在2%以內;縫紉機與智能系統的聯動使產品良品率提高15%。這種"人機協同"的作業方式,既保留了傳統手工工藝的精細度,又通過自動化設備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企業負責人表示,未來還將引入AI質量檢測系統,進一步優化產品質量管控流程。
70餘名周邊村民在智能產線培訓後成為技術工人,其中80%來自附近的龍山村、雲盤村等村落。公司特別設置彈性工作制的"寶媽專線",讓32名女性員工實現育兒與工作的平衡。熟練工計件工資可達每月4500-5000元,加上全勤獎和加班補貼,旺季收入突破6000元大關。這種就業模式不僅幫助村民年均增收超3萬元,更帶動周邊物流、餐飲等配套產業發展。
在滿足訂單需求的同時,企業正通過定製化設計服務拓展自有品牌業務,並計劃建立區域服飾研發中心。隨著二期項目規劃啟動,預計未來三年將新增就業崗位200個,同步開展技能培訓惠及當地300戶家庭。公司負責人強調:"我們將持續推動技術賦能與就業帶動雙輪驅動,讓智能服飾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從傳統作坊到智能工廠的蛻變,貴州美鴻服飾有限公司的發展軌跡印證了科技對傳統產業的重塑力量。通過智能化改造提升核心競爭力,同時以就近就業反哺鄉村發展,這種"智造+民生"模式正在為區域經濟注入可持續發展的活力。隨著生產規模擴大與品牌價值提升,這家紮根西南的企業正書寫著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型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