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電力 資訊詳情
算力與綠色電力協同:構建低碳數字經濟新引擎
 綠色電力 2025-05-21 06:06:16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廣泛應用,大模型推理、智能駕駛等場景對算力的需求持續攀升。與此同時,數據中心作為算力基礎設施,其龐大的能耗問題日益凸顯。如何通過綠色電力破解這一矛盾,成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與能源轉型的關鍵課題。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綠色電力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當前我國數據中心用電量年均增速預計達20%,到2030年能耗總量或突破4000億千瓦時。在此背景下,加速推進算力與綠色電力的深度融合,不僅能夠有效降低碳排放強度,更將為數字經濟注入清潔、高效的可持續動能。通過優化能源結構與創新技術應用,我國正探索一條算力發展與低碳轉型協同並進的新路徑。

  一、加速雙碳目標實現

  依託豐富的風光資源,多地已取得顯著成效:河北張家口大數據產業綠電使用量同比提升超30%,海南首個海底數據中心年減碳5萬噸。通過增加可再生能源供應比例和優化能源管理,數據中心的單位算力能耗持續降低。特別是將計算任務與電力生產協同調度,既保障了算力穩定性,又促進了清潔能源高效利用。

  二、重塑新型電力系統架構

  根據業務需求劃分算力類型,延遲容忍型任務可通過時空調節實現靈活配置。例如將圖像渲染等非實時計算轉移至風光資源充沛時段或地區,既能消納多餘綠電,又能緩解電網壓力。這種"源-荷互動"模式使電力系統清潔率提升15%以上,在2030年前有望避免超2億噸二氧化碳排放。

  三、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通過實施"東數西算"戰略,將東部密集的算力需求與西部豐富的可再生能源結合。數據顯示,西部地區擁有全國70%以上的清潔能源資源,這種地理優勢使數據中心PUE值(能源效率指標)可降低至1.2以下。截至2025年5月,內蒙古、青海等樞紐節點已形成千萬千瓦級"風光儲算"一體化基地。

  四、突破安全經濟性瓶頸

  面對新能源波動性和高電力成本挑戰,創新解決方案應運而生:河北某風電光伏儲能數據中心通過智慧預測系統和儲能調峰技術,實現70%綠電使用率,年度減排近8000噸並節省電費超350萬元。這種"源網荷儲"一體化模式正成為行業標杆。

  五、構建協同發展新生態

  截至2025年,京津冀、長三角等樞紐節點已建立算力-電力協同試點,探索綠電直供、多能互補等技術路徑。隨著政策體系完善和技術疊代加速,預計到2030年數據中心綠色電力消費比例將突破80%,形成年減碳超億噸的規模效應。

  通過上述創新實踐可見,算力與綠色電力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數字經濟發展範式。這種協同不僅解決了能源約束難題,更催生出智慧能源管理、跨區域資源調配等新業態。隨著技術疊代和政策深化,我國有望率先建成全球領先的清潔算力網絡,在實現"雙碳"目標的同時,為數字經濟開闢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綠色電力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