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5月21日,隨著新一輪存款利率下調政策的全面落地,商業銀行在負債端管理策略上呈現出新的趨勢特徵。數據顯示,頭部銀行通過壓縮中長期限利差引導儲戶轉向短期存款,而中小機構則仍存在期限定價倒掛現象,折射出銀行業在淨息差承壓背景下對負債結構優化的迫切需求。這一調整不僅影響著儲戶資金配置方向,更成為觀察金融體系流動性管理的重要窗口。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銀行行業競爭格局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分析報告》指出,此前多家銀行出現存款「存短期比長期收益更高」的極端情況,如2024年招商銀行「靈動存」產品曾出現1年期(1.6%)與5年期(1.55%)利率倒掛。但隨著近期降息潮推進,該行已將兩者同步下調至1.3%,倒掛現象消失。然而,中小機構如新疆庫爾勒富民村鎮銀行仍存在2年期(2.05%)、5年期(1.95%)的利差逆序。業內人士指出,頭部銀行率先完成利率統一下調後,中小銀行後續跟進調整將加速消除期限定價扭曲,預計未來一年內多數機構中長期存款利差會趨於平緩。
儘管部分銀行1年期與5年期利率已趨同,但引導儲戶選擇短期產品的意圖並未改變。以招商銀行為例,其「靈動存」2年期(1.4%)和3年期(1.25%)的定價差異表明,機構更傾向吸收流動性更強的資金來源。從國有大行掛牌利率看,民生銀行1年期與5年期利差僅20個基點(1.15% vs 1.35%),反映出行業普遍通過縮小期限溢價降低長期負債成本。這一策略直接回應了銀行業面臨的淨息差收窄壓力——據監管數據,2024年一季度商業銀行淨息差已降至歷史低位的1.43%,較上年末再降9個基點。
本輪存款利率下調幅度超過同期LPR降幅,初步測算可為行業節約負債成本約6%。但市場流動性分層現象加劇了結構性矛盾:2024年非銀金融機構債券持有量激增,導致實體存款向理財及債基轉移規模達9萬億元,較前一年擴大4萬億。銀行被迫通過同業存單等高成本渠道補充資金,全年對其他金融性公司負債同比多增12萬億,加劇了流動性指標壓力與息差下行風險。
在存款定期化趨勢難以逆轉的背景下,銀行業正通過精細化定價策略重構競爭生態。一方面,大行以利率統一下調倒逼中小機構調整產品結構;另一方面,監管層持續推動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抑制非銀渠道對存款的分流效應。分析顯示,若後續中小銀行完成補降動作,長期限存款占比將加速下降,預計到2025年末行業平均存期可能縮短至1.8年,進一步緩解負債成本壓力。
總結來看,當前銀行業正通過利率工具引導儲戶行為轉變,核心目標在於優化負債結構、穩定息差水平。儘管短期面臨同業競爭加劇與存款流失的挑戰,但長期視角下,這一調整將推動金融資源更高效配置,並為後續資產端定價改革創造有利條件。隨著市場機制完善和監管政策協同發力,銀行體系的韌性有望在結構性改革中持續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