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事件概述
2025年1月,浙江省某市一名曾因網絡直播帶貨引發關注的副廳級官員被依法逮捕,案件涉及嚴重職務犯罪。該官員在任期間利用職權為私營企業謀利、干預執紀活動並造成國有資產損失,其違紀行為時間跨度長且性質惡劣。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該官員曾以地方主官身份參與直播助農,單場銷售額超71萬元,這一反差引發公眾對權力異化的深度討論。
根據紀檢監察部門通報,涉案人員嚴重違反黨的廉潔紀律和工作紀律,構成職務違法並涉嫌受賄罪。其主要違紀行為包括:接受可能影響公正執行公務的旅遊安排及禮品;默許親屬利用其職務影響力謀取私利;違規干預執紀活動,並因履職不力導致國有資產重大損失。調查發現,該官員在承接工程項目、處理企業債務危機等事項中為他人謀取利益,非法收受巨額財物。
2024年12月13日,紀檢監察機關對其立案審查調查;2025年5月15日,經省委批准決定給予其開除黨籍、公職處分,並沒收全部違紀違法所得。案件後續移送檢察機關提起公訴,所涉財物隨案處理。
該官員在任仙居縣委書記期間(2016-2020年),曾於2020年4月以「網絡助農」名義進行直播帶貨,通過推介當地土特產實現銷售額71.2萬元。這一舉動當時被宣傳為「政務創新」,但後續調查揭示其背後隱藏的權力濫用問題:
直播活動雖看似親民,實則暴露了部分官員將公共職能與個人或家族利益捆綁的風險。
該官員的職業軌跡始於基層行政崗位(1985年),後逐步晉升至縣市領導層,曾長期分管財政、外經貿等領域。其違紀行為呈現「十八大後不收斂」的典型特徵:
紀檢監察部門指出,其行為嚴重破壞當地政治生態和市場秩序,損害公職人員廉潔形象。
該案例揭示了職務犯罪的多重誘因及制度漏洞:
1. 監督機制失效:對「一把手」權力制約不足,導致干預執紀等行為長期未被糾正;
2. 廉政風險防控薄弱:在政商交往、直播助農等新興領域缺乏明確規範,為利益輸送留下空間;
3. 紀律處分時效性增強:從立案調查到移送司法僅用時5個月(2024年12月至2025年5月),體現反腐敗高壓態勢。
結語
該官員案件的查處,既是對個體違紀行為的嚴肅懲戒,也為公職人員劃定了清晰的「紅線」。其從直播助農到受賄落馬的經歷警示:無論以何種形式履職,權力行使都需始終堅守廉潔底線,而制度建設與監督創新仍是防範腐敗的關鍵。當前紀檢監察系統正通過強化重點領域監管、推進數位化反腐等措施,進一步壓縮職務犯罪空間,維護公職隊伍的純潔性與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