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重慶市以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為契機,聚焦金融、物流、科技、數據等領域,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位造業深度融合,構建起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服協同創新體系。通過制度突破和模式探索,成功培育出一批引領行業發展的首創項目,為中西部地區產業升級提供了可複製的「重慶樣本」。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服務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重慶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金融領域率先推出知識價值信用貸款改革試點。該舉措通過政府引導與市場化運作結合的方式,允許科技型企業根據自身需求申報無抵押貸款。合作銀行依據企業的智慧財產權、研發能力等「軟實力」進行綜合評估,提供為期一年內的純信用貸款支持。例如,某動力機械企業憑藉技術優勢獲得200萬元資金注入,有效緩解了研發創新的資金壓力。這一模式已在北碚區等地推廣,成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融資瓶頸的標杆案例。
在科技服務業領域,重慶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20餘家機構參與其中。通過賦予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累計促成391項智慧財產權完成轉化,合同金額突破4.1億元。這種「賦權+市場」的雙向驅動機制,不僅加速了實驗室成果向產業化應用的轉化,還推動科技服務與製造業需求精準對接,形成了「研發—孵化—生產」全鏈條創新生態。
重慶以建設國際物流樞紐為目標,在物流領域實施多項系統性改革。通過開通跨區域跨境公路班車、推動鐵路海運標準協同互認、率先開展國際雙向運郵等舉措,顯著提升了跨境物流效率。例如,中新國際合作項目「單一窗口」實現通關流程數位化提速,而陸海新通道金融服務聯合體則為沿線企業提供了一站式金融解決方案。這些創新使重慶成為連接歐亞大陸與東南亞市場的關鍵節點。
在法律服務領域,重慶聚焦智慧財產權保護和國際規則銜接,率先實現專利許可費率等領域的司法裁決突破。通過搭建專業化涉外法律服務平台,為跨境投資、技術合作提供風險防控支持。同時,成渝金融法院的設立進一步強化了區域法治協同能力,為生產性服務業的國際化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重慶以標準化建設為抓手,在商務服務領域鼓勵龍頭企業主導或參與制定國際標準78項。通過提升技術規範與全球規則對接水平,推動本地企業從「跟隨者」向「制定者」轉變。例如,新加坡航空(重慶)保稅航材分撥中心的落地,不僅優化了區域航空資源配置,更在行業標準輸出方面樹立了典範。
結語:改革紅利持續釋放,產服融合邁向新高度
自試點啟動以來,重慶市累計落地近2000個生產性服務業項目,形成218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27項被納入國家最佳實踐案例庫。數據顯示,全市服務業開放發展指數較試點前提升38.2個百分點,服務業占GDP比重提高10%。這些成績印證了重慶通過生產性服務業賦能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顯著成效。未來,隨著更多首創項目落地與制度紅利釋放,重慶有望在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持續發揮示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