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數據顯示,我國上半年海洋經濟發展韌性凸顯,在複雜外部環境下實現穩步增長。 全年過半之際,海洋產業多領域呈現結構優化趨勢,技術創新與資源開發協同推進,為未來五年海洋戰略目標的達成奠定堅實基礎。以下從核心數據出發,剖析當前行業動態及市場前景。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海洋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初步核算顯示,2025年上半年海洋生產總值達5.1萬億元,同比增長5.8%。這一增速不僅高於同期國內宏觀經濟表現,更反映出海洋產業在區域協同與全球化競爭中的重要地位。從投資端看,新增批准用海用島面積達16.7萬公頃,同比增幅25.2%,項目總投資超5000億元,進一步釋放了政策對海洋空間開發的持續支持信號。
能源領域表現尤為亮眼:海洋原油產量同比增長2.3%,天然氣增產16.9%;海上風電新增併網容量激增199.4%,發電量同步提升2.2%,清潔能源占比持續攀升。漁業方面,「藍色糧倉」戰略成效顯著,國內海洋水產品產量同比增加4.8%,為糧食安全提供重要補充。資源要素的高效配置與產能擴張,成為支撐經濟穩增長的核心動力源。
作為行業「壓艙石」,海洋船舶工業全球競爭力穩固:以修正總噸計,新承接海船訂單量占全球64.0%,完工量和手持訂單量分別占比47.2%和57.6%。同時,海洋旅遊業加速回暖,增加值同比增長8.0%,郵輪港口接待旅客數同比暴漲40.1%,彰顯消費市場活力。交通運輸領域同樣表現強勁,海洋貨運量與貨物周轉量分別增長5.2%、6.9%,凸顯產業鏈協同效能的持續釋放。
以工程裝備為例,交付金額同比增長39.3%,手持訂單量提升9.7%,技術疊代加速推動產業高端化轉型。技術創新突破集中湧現,如青島發布的「海星大模型」為海洋藥物研發提供智能工具,「奮進號」兆瓦級發電機組連續運行超三年驗證了新能源技術的穩定性。這些進展不僅拓展了應用場景邊界,更預示著未來市場結構向高附加值方向演變的趨勢。
綜合來看,2025年上半年我國海洋經濟在多重挑戰下展現出強大韌性與創新潛力。 傳統優勢產業持續夯實發展基礎的同時,新興領域通過技術突破不斷開闢增長空間。隨著政策紅利的進一步釋放和全球產業鏈重構機遇的到來,預計全年海洋生產總值將延續穩健增長態勢,並為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勁藍色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