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2025年9月,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持續釋放新動能。今年上半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已突破5.1萬億元,同比增長5.8%,成為國民經濟重要增長極。然而,沿海城市仍面臨產業結構優化、生態保護壓力與區域協同不足等挑戰。當前行業正通過技術創新、模式升級和國際合作,推動海洋資源向經濟優勢轉化。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海洋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在「陸海統籌」戰略驅動下,沿海城市加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傳統漁業轉型升級為智能化養殖平台與深遠海牧場,例如廣東汕尾投運的風漁融合網箱系統,通過生態化設計實現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與此同時,海洋生物醫藥、新能源裝備等新興產業產值占比提升至18%,成為區域經濟新增長點。
粵港澳大灣區以深圳、香港、廣州為核心構建「研發—製造—服務」全產業鏈體系,2025年預計帶動區域海洋經濟規模超1.2萬億元。珠海、江門等城市通過差異化定位強化要素流動,如南沙區建設全球海洋科技城,在高端裝備製造領域形成產業集群效應。技術層面,區塊鏈與物聯網的融合應用顯著提升了跨區域物流效率,降低運營成本約15%。
「海洋牧場+」模式成為平衡保護與發展的重要抓手。2025年試點項目數據顯示,智能化養殖平台使單位海域產值提升40%,同時碳匯交易機制推動藍色碳市場初具規模。例如,通過衛星遙感與AI監測技術,海洋牧場的生態修復效率提高30%,為「雙碳」目標提供可量化的解決方案。
2025年沿海城市科研投入強度達GDP的3.2%,重點支持深海探測裝備、海洋新能源材料等領域的突破。深圳在海洋電子信息領域實現國產化率超60%;廣州智能船舶製造通過數字孿生技術縮短研發周期40%。實驗室與企業協同創新體系加速成果轉化,推動海洋高端裝備製造成本降低約25%。
依託國際漁業合作示範區,中國正構建「苗種供應—技術輸出—市場網絡」一體化模式。2025年數據顯示,海洋經濟對外開放項目帶動貿易額超800億元,綠色航運金融等創新工具吸引外資占比提升至12%。同時,智慧港口與海底電纜鋪設技術助力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互聯互通。
2025年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呈現出「規模擴張、結構升級、生態協同、科技驅動」的鮮明特徵。通過強化陸海統籌、深化區域合作、推動數位技術賦能傳統產業,沿海城市正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勢能與競爭優勢。未來需持續加大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並在全球價值鏈中發揮更大引領作用,為建設海洋強國提供堅實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