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農業物聯網正深刻變革著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其藉助傳感器、通信技術等,實現對農業生產各環節的精準監測與智能控制,為農業現代化注入強大動力。以下是2025年農業物聯網行業統計數據分析。
農業物聯網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技術,正逐步改變傳統農業生產與管理模式。中國農業物聯網行業產業鏈上游環節參與者為軟硬體及資源供應商,為中游農業物聯網服務商提供設備生產所需軟硬體及農業大數據資源。中國農業物聯網行業中游參與主體包括農業物聯網設備生產商、農業物聯網解決方案服務商,為下游需求主體提供產品及解決方案。農業物聯網產業下游需求主體包括由政府部門主導的農業物聯網區域示範工程、現代農業示範園,以及現代農業集團。現從三大方面來分析2025年農業物聯網行業統計數據。
近年來,全球農業物聯網市場規模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在世界範圍內的加速推進,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認識到農業物聯網技術對於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保障糧食安全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全球農業物聯網市場規模在2023年達到約250億美元,《2025-2030年中國農業物聯網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預計到2030年將以年均複合增長率15%的速度增長,突破500億美元。這一增長得益於多個因素。一方面,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的不斷成熟和融合,為農業物聯網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另一方面,各國政府紛紛出台鼓勵政策,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推動農業物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物聯網市場規模增長尤為迅速。隨著國家對農業現代化的高度重視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一系列扶持農業物聯網發展的政策相繼出台。這些政策涵蓋了技術研發補貼、示範項目建設、基礎設施完善等多個方面,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2019 年,我國農業物聯網市場規模已達到一定水平,此後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增長率。預計到 2025 年,中國農業物聯網市場規模將達到千億級別 。農村網絡基礎設施的持續完善,使得物聯網技術在農村地區的覆蓋範圍不斷擴大。5G 網絡的逐步普及,更是為農業物聯網設備之間的高速、穩定數據傳輸提供了保障,有力地推動了智能灌溉、智能養殖、精準農業等應用場景的落地和發展。
通過在農田中部署大量的傳感器節點,農業物聯網構建起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農田環境監測網絡。這些傳感器能夠實時採集土壤濕度、溫度、pH 值、養分含量以及光照強度、空氣溫濕度、風速風向等關鍵環境參數。以土壤濕度監測為例,傳感器可以精確測量不同土層深度的水分含量,並將數據實時傳輸至數據管理平台。農戶通過手機或電腦終端,能夠隨時查看農田的土壤墒情,及時掌握土壤水分變化情況。當土壤濕度低於作物生長所需的適宜範圍時,系統會自動發出預警,提醒農戶進行灌溉,從而確保作物在最佳的水分條件下生長。據統計,採用農業物聯網進行農田環境監測的農田,作物生長期間的水分管理精準度提高了30%以上 ,有效避免了因水分不足或過多對作物生長造成的不利影響。
基於實時監測的農田環境數據,農業物聯網行業實現了灌溉和施肥環節的智能化精準控制。在智能灌溉方面,系統根據土壤濕度、作物需水規律以及氣象條件等因素,通過智能閥門和灌溉設備,精確調節灌溉水量和灌溉時間。與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相比,智能灌溉能夠節水30% - 50%。在精準施肥方面,利用傳感器對土壤養分的檢測數據,結合作物不同生長階段的養分需求模型,施肥系統可以精確計算出所需的肥料種類和施肥量,並通過自動化設備進行精準施肥。這不僅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減少了肥料浪費和對環境的污染,還能使作物獲得更均衡的養分供應,從而提升作物產量和品質。相關數據顯示,採用精準施肥技術後,肥料利用率平均提高了 15% - 20% ,農產品的品質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農業物聯網通過搭建統一的智能管理平台,實現了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管理和精準決策。農戶可以通過遠程監控系統,隨時隨地查看農田的實時畫面,了解作物的生長狀況。同時,平台對採集到的大量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算法,預測作物生長趨勢、病蟲害發生風險等。例如,通過對歷史氣象數據、病蟲害發生記錄以及作物生長數據的綜合分析,系統能夠提前預測病蟲害的發生時間和範圍,並為農戶提供針對性的防治建議。這種基於數據驅動的智能決策方式,使農業生產管理更加科學、高效。據實踐經驗,採用農業物聯網進行智能化管理的農場,生產效率提高了20% - 30% ,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也得到了明顯增強。
傳感器技術有待提升:目前農業物聯網使用的傳感器在精度、穩定性和耐久性方面還存在一定問題。在複雜的農田環境中,傳感器容易受到溫度、濕度、土壤酸鹼度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數據準確性下降。部分傳感器的使用壽命較短,需要頻繁更換,增加了使用成本。例如,一些土壤濕度傳感器在使用一段時間後,由於受到土壤中微生物和化學物質的侵蝕,測量精度會出現偏差。未來需要加大對傳感器技術的研發投入,研發出更加適應農業環境的高精度、高穩定性和長壽命的傳感器。
通信技術覆蓋不足:在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偏遠山區,網絡通信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夠完善。4G 網絡覆蓋存在盲區,5G 網絡的普及程度更低,這導致農業物聯網設備的數據傳輸受到限制。一些農田中的傳感器數據無法及時、穩定地上傳至管理平台,影響了農業生產的實時監控和智能決策。需要進一步加強農村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擴大 4G 網絡覆蓋範圍,加快 5G 網絡在農村地區的部署,同時探索適合農業物聯網的低功耗、遠距離通信技術,如 LoRa 等,以保障數據傳輸的順暢。
數據處理與分析能力薄弱:農業物聯網產生的海量數據需要強大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來挖掘其價值。然而,目前的數據處理技術在面對大規模、多源異構的農業數據時,處理效率較低,數據分析算法也不夠成熟,難以準確地從數據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例如,在分析作物病蟲害數據時,由於數據量龐大且複雜,現有的算法可能無法快速準確地識別病蟲害類型和預測其發展趨勢。需要加強大數據處理技術和人工智慧算法在農業領域的應用研究,提高數據處理效率和分析準確性。
成本過高限制普及:農業物聯網系統的建設和運營成本較高,包括傳感器、通信設備、軟體平台的購置費用,以及後期的維護、數據存儲和處理費用等。對於大多數小規模農戶來說,難以承擔如此高昂的成本。一套完整的智能溫室物聯網系統,建設成本可能高達數十萬元,這使得許多農戶望而卻步。需要通過技術創新和規模化生產降低硬體設備成本,同時優化軟體平台和服務模式,降低運營成本,提高農業物聯網系統的性價比,使其更易於被廣大農戶接受。
市場認知度與接受度低:部分農戶對農業物聯網技術的認知程度較低,不了解其優勢和應用方法,對新技術存在牴觸情緒。一些農戶擔心使用農業物聯網技術會增加生產操作的複雜性,且不確定能否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需要加強對農業物聯網技術的宣傳和推廣,通過舉辦培訓班、現場示範等方式,向農戶普及農業物聯網知識,展示其應用效果,提高農戶對新技術的認知度和接受度。
政策支持有待完善:雖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農業物聯網發展的政策,但在政策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部分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夠,資金補貼難以滿足企業和農戶的實際需求。政策的針對性不夠強,未能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不同規模農業生產主體的差異。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政策措施,確保政策能夠真正落地見效。
農業物聯網在2025年展現出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的良好態勢,在精準種植等領域的創新應用也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其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著技術、成本、市場和政策等多方面的挑戰。通過加強技術研發、降低成本、提高市場認知度以及完善政策支持等措施,農業物聯網有望在未來進一步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實現農業的高效、可持續發展。在全球農業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農業物聯網將成為提升農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和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