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數字經濟與智能化浪潮推動下,全球傳感器市場規模持續擴張,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傳感器企業營收總額達386億元,同比增長19.7%。其中,深圳坪山等地的本土企業正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鏈整合,在汽車、機器人等關鍵領域加速突破。以某頭部傳感器企業為例,其產品已覆蓋全球主流車企,並在壓力傳感器細分市場占據國內前列份額,成為行業轉型的重要標杆。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傳感器行業運營態勢與投資前景調查研究報告》指出,傳感器作為物聯網與智能設備的核心感知部件,在汽車、工業控制等領域需求激增。某深圳企業自1999年成立以來,專注於熱敏電阻技術研發,並於2018年成功將陶瓷電容式壓力傳感器引入上汽通用五菱供應鏈,成為國內少數打破國際巨頭壟斷的廠商之一。該產品2024年產銷量同比增長超35%,並首次進入北美知名新能源汽車品牌供應體系。
通過持續研發投入(2024年研發費用達6300萬元,占營收比例6.41%),企業已掌握傳感器核心工藝技術,例如在陶瓷基板材料製備、精密封裝等環節形成自主智慧財產權。其壓力傳感器業務覆蓋比亞迪、吉利等國內主流車企,並計劃於2025年底前將全球前十汽車製造商納入客戶網絡。
氧傳感器作為發動機尾氣監測的核心器件,長期被博世、NTK等國際企業主導。某企業在該領域歷經十餘年技術攻堅(累計投入超1.5億元),於2024年實現東風汽車前裝後氧傳感器小批量供貨,關鍵性能指標接近國際領先水平。當前氧傳感器業務雖收入規模約千萬元級,但全球市場潛力顯著——預計到2029年市場規模將達420億元,為國產替代提供廣闊空間。
企業負責人指出:「氧傳感器的研發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產業鏈自主可控的關鍵節點。」通過整合敏感陶瓷材料、MEMS工藝等核心技術,企業正構建從晶片設計到模組集成的垂直產業鏈布局,並計劃在摩托車、船舶動力系統等領域同步拓展應用場景。
隨著自動駕駛和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進程加速,新型傳感器需求持續湧現。某企業已將力矩傳感器應用於協作機器人領域,在2024年實現國內頭部機器人廠商的小批量供貨,並計劃通過技術疊代降低生產成本,搶占新興市場份額。據測算,若人形機器人市場爆發式增長,該類產品有望為公司帶來第三增長曲線。
在產業布局方面,企業依託坪山智能傳感器產業園的產業集群效應,強化與上下游企業的協同研發。截至2025年8月,其客戶網絡已覆蓋斯特蘭蒂斯、本田等國際車企,並通過本地化生產進一步提升供應鏈韌性。未來三年,企業計劃將研發投入占比提升至7%以上,在鞏固汽車傳感器優勢的同時,重點布局工業自動化和醫療健康領域。
數據顯示,該企業營收規模自2019年3.5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9.4億元,複合增長率達21%。根據其長期戰略,將通過以下路徑實現目標:
1. 技術攻堅:在壓力、溫度、氣體等傳感器品類中培育細分市場冠軍;
2. 全球化布局:2030年前完成歐美日韓主要汽車市場的供應鏈認證;
3. 生態構建:聯合高校與產業鏈夥伴建立傳感器創新聯合體,推動國產化率提升至65%以上。
傳感器產業的中國機遇與挑戰
作為智能製造的「感知神經」,傳感器技術已成為各國科技競爭的核心賽道。本文分析的企業案例表明,通過高強度研發投入、精準把握市場需求以及全產業鏈布局,中國企業正在關鍵領域實現從跟跑到並跑的跨越。然而,在高端市場國產化率不足30%的背景下(以氧傳感器為例),未來仍需在材料科學、晶片設計等領域持續突破。隨著2025年全球市場規模逼近千億級別,中國傳感器產業正站在規模化發展的新起點上,其創新路徑將深刻影響全球產業鏈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