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轉型加速背景下,中國光伏行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的關鍵轉折期。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門聯合發布的《電子信息製造業2025—2026年穩增長行動方案》,明確將光伏列為優化產業結構的核心領域之一,並提出通過技術升級、產能調控和國際化布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本文結合政策導向與行業數據,分析當前光伏產業的技術特徵及重點企業發展方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光伏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指出,根據《方案》,2025—2026年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加值平均增速將達7%,其中光伏領域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營收增長是關鍵抓手。當前主流的PERC電池正逐步被TOPCon、HJT等N型高效電池替代,實驗室轉換效率已突破33%。重點企業如隆基綠能、通威股份等加速推進大尺寸矽片與鈣鈦礦疊層技術的研發應用,推動組件功率向700W+邁進。
在系統端,智能光伏逆變器、儲能BMS(電池管理系統)的國產化率顯著提升,2024年全球市場份額中中國廠商占比超65%。政策要求強化《光伏製造行業規範條件》實施,倒逼企業淘汰低效產能,推動組件質量向國際IEC標準看齊。
為破解低價競爭困局,《方案》明確引導地方梳理現有產能,嚴控單純擴產項目。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量達277.57GW,但行業平均毛利率已下滑至12%以下,部分企業陷入「增產不增收」陷阱。政策提出通過提高新建項目資本金比例(不低於30%)、技術指標門檻(如雙面組件發電增益≥3%)等方式,遏制低水平重複建設。
重點區域布局呈現差異化特徵:西北地區依託風光資源發展「光伏+治沙」,中東部推進分布式屋頂電站與整縣開發,沿海省份則加速海上光伏與海洋牧場融合項目落地。預計到2026年,5個省份電子信息製造業營收將突破萬億元規模,其中光伏產業貢獻率超40%。
儘管我國保持全球光伏製造中心地位,但產業鏈仍面臨結構性矛盾。上游多晶矽環節集中度持續提升(CR5超過70%),而中游輔材如玻璃、邊框等環節存在區域產能過剩風險。《方案》提出加快制定儲能電池安全強制性國標,並推動「外貿優品中華行」等活動,助力企業開拓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
據行業測算,2025年全球光伏裝機需求將達480GW以上,但歐美反傾銷調查與碳邊境稅(CBAM)政策加劇了貿易壁壘。為此,《方案》強調強化國內全產業鏈韌性,鼓勵企業通過技術出海、本地化生產規避風險,並支持金融機構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範圍至95%以上重點企業。
《方案》明確將伺服器產業規模目標定為2026年超4000億元,光伏作為數位化能源基礎設施的重要載體,正加速與人工智慧、物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例如,智能運維系統可使電站發電效率提升5%-8%,成為重點企業差異化競爭的核心工具。
在國際化方面,政策指導有條件的企業「有序出海」,探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合作模式。預計到2026年,中國光伏產品出口比例將在41個工業大類中保持首位,同時75英寸及以上彩色電視機國內市場滲透率將超40%,進一步拉動光儲一體化需求。
2025年中國光伏產業在政策引導下,正通過技術升級、產能調控和全球布局實現從「製造大國」向「創新強國」的跨越。N型電池、智能系統等核心技術的突破為龍頭企業構築競爭壁壘,而產業鏈協同與國際化戰略則成為破局行業同質化競爭的關鍵路徑。隨著《方案》落地實施,光伏產業有望在2026年實現營收增速超5%的目標,並在全球能源轉型中發揮更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