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期間,印度貿易政策經歷了顯著調整。面對美國加征關稅的衝擊和國際局勢變化,印度通過加速推進區域合作、深化多邊夥伴關係以及拓展新興市場等舉措,在出口結構優化、資源供應保障及外資吸引力提升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同時面臨結構性挑戰與外部壓力交織的局面。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貿易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指出,2024年8月,某國政府以「進口俄羅斯能源」為由對印度商品加征25%的額外關稅,疊加此前已有的25%「對等關稅」,使印度輸美商品總體關稅稅率升至50%,兩國貿易磋商也陷入停滯。這一舉措直接影響了印度紡織、鋼鐵、機械等支柱產業出口,並拖累其經濟增速預期。據該國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雙邊商品貿易總額達1288億美元,印度對美貿易順差為458億美元;若關稅進一步加碼至50%,可能使印度2026財年GDP增長率下降0.3個百分點(降至約6%以下)。
為應對壓力,印度加速推進「貿易多元化」戰略。通過深化與俄羅斯、東協、「歐亞經濟聯盟」等區域夥伴的合作,拓展能源資源進口渠道,並擴大對歐洲、海灣國家及拉美地區的出口市場覆蓋,逐步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2025年9月,印度高層通過參加上海合作組織天津峰會等多邊機制,釋放出強化區域經濟合作的信號,並積極落實與英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等經濟體達成的協議。例如:
此外,印度與「歐亞經濟聯盟」(含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啟動自貿談判,計劃建立長期制度性合作框架。該聯盟GDP規模達6.5萬億美元,協議達成後將為印度拓展能源進口及製造業出口提供新渠道。
在貿易政策設計中,「戰略自主」成為核心原則。印度通過以下措施平衡經濟安全與發展需求:
儘管多元化戰略取得進展,印度仍需應對多重挑戰:
2024至2025年間,印度通過貿易政策調整,在應對外部制裁、保障資源安全和吸引外資方面邁出關鍵步伐。其戰略核心在於以多邊合作為依託,構建覆蓋歐洲、亞洲及拉美的多元化市場網絡,並推動本土產業向高附加值領域轉型。然而,關稅壓力下的出口收縮、資本流動不確定性以及地緣政治博弈仍構成長期挑戰。未來印度能否在「貿易安全」與「經濟增長」間實現平衡,將取決於其政策執行效率和國際夥伴關係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