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區域經濟聯動加速 鐵路網絡釋放發展動能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鐵路行業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中老鐵路自2021年開通以來,憑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高效的運輸能力,已成為中國與東協國家互聯互通的黃金通道。據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初,該線路累計發送旅客超800萬人次、貨物超4000萬噸,跨境物流網絡覆蓋寮國、泰國等6個國家和地區。在此背景下,雲南省委省政府近日印發《中老鐵路沿線綜合開發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提出未來三年通過五大專項行動推進鐵路經濟帶建設,為區域協同發展注入新動能。
根據《行動計劃》設定的量化指標,到2027年中老鐵路累計貨運總量將達1.1億噸以上,並力爭突破1.2億噸;客運總量預計超過1億人次;「瀾湄快線」等跨境班列開行數量目標為5000列以上。這一系列數據表明,鐵路沿線開發正從基礎建設向產業協同、通道經濟深度轉型,預計將帶動物流業、製造業及農業的適鐵化改造升級。
行動計劃部署了產業提質發展、園區實力壯大、基礎設施補短板、「軟聯通+心聯通」協同推進、貨運服務能力提升五大核心任務,涵蓋16項具體措施:
在園區建設方面,《行動計劃》提出通過「強承載、促協作、引資本」三管齊下,重點推進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河口跨境產業園等6個核心載體升級。預計到2027年,鐵路沿線園區工業總產值將突破3500億元,吸引超千家涉外企業入駐。數據顯示,目前已有40%的中老邊境口岸實現「一線申報、多地通關」,為產業鏈跨區域布局提供制度保障。
除經濟合作外,「軟聯通」行動特別強調規則對接與人文交流:通過醫療援助、職業技術培訓等項目,計劃未來三年向沿線國家輸送500名技術人才;同時深化旅遊合作,推動中老鐵路沿線景區納入國際旅遊線路規劃。此舉不僅提升區域治理協同水平,更鞏固了民心相通的基礎。
中老鐵路開啟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行動計劃》通過明確可量化的目標與系統性舉措,將中老鐵路從「運輸通道」升級為「經濟走廊」,其成效將直接影響中國—東協跨境產業鏈的穩定性。未來三年,隨著基礎設施短板補齊、園區承載能力增強及國際規則對接深化,這條鋼鐵紐帶有望成為區域互聯互通的標杆案例,為「一帶一路」建設貢獻雲南經驗。數據顯示,若目標全面達成,鐵路沿線GDP增速預計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進一步凸顯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輻射的核心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