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政策支持和技術突破加速落地,我國低空經濟正成為激活區域物流發展的新動能。據統計,2024年中國通用航空貨運規模達12.7萬噸,同比增長38%,而安徽省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無人機貨運起降架次同比激增210%。在此背景下,一場關於低空貨運產業布局與數據應用的實踐探索正在合肥上演。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貨運行業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某央企直屬通航企業近期與中部省會城市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聯合打造覆蓋"無人機貨運+基礎設施+商業生態"的立體化發展格局。根據協議內容,該企業在低空無人貨運領域擁有累計超50萬公里的安全飛行經驗,並計劃在2025年底前完成3條跨城貨運航線布局。合作方地方政府則依託其農產品集散中心地位,明確將建設10個標準化無人機起降場站,預計到2026年可實現年貨運量突破8萬噸。
9月18日完成的跨城測試航線中,載重200公斤的eVTOL航空器僅用1小時5分鐘即完成160.8公里航程。與傳統公路運輸相比,此次飛行將農產品損耗率從常規的15%降至3%,單次運輸成本降低40%。項目方透露,該機型最大載重能力達400公斤,未來可拓展至醫藥、冷鏈等高附加值領域。首飛航線選擇藍莓汁作為試點貨物具有典型示範意義——懷寧縣年產鮮果6萬噸,其中25%需在黃金保鮮期完成跨區域運輸。
為確保飛行安全與商業可持續性,參與方通過三個月的聯合論證,完成了多維度數據建模。包括:繪製覆蓋300平方公里的三維地理信息圖層;建立包含68項指標的氣象評估體系;開發具備自主避障功能的智能調度系統。這些技術積累將直接轉化為運營資料庫,預計到2025年底可支撐日均10架次常態化貨運飛行,年貨運價值超5億元。
通過戰略合作與數據驅動的雙輪驅動模式,低空貨運正在突破傳統物流邊界。從單次運輸效率提升3倍的數據表現,到規劃中的合肥-蕪湖新航線建設,無不彰顯出該領域在優化區域經濟結構、促進產業升級方面的戰略價值。隨著適航認證體系完善和基礎設施網絡成型,2025年將成為我國低空貨運從試點驗證轉向規模發展的關鍵轉折點,預計到"十四五"末期,相關產業產值將突破300億元大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