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雙碳"目標驅動下,我國充電寶產業正經歷結構性變革。2025年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國用戶側儲能裝機容量突破18GW/36GWh,其中江蘇省以占全國9.7%的規模位居前列。政策層面,《新型儲能項目管理規範(2024修訂版)》明確提出"優先支持重點行業用戶側儲能建設",為產業升級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此背景下,江蘇靖江特鋼園區投運的百兆瓦級儲能電站,成為觀察充電寶技術應用與政策協同的重要樣本。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充電寶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指出,江蘇省最新建成的120MW/240MWh用戶側儲能項目,標誌著我國在充電寶關鍵技術領域取得新進展。該電站採用自主電壓頻率控制技術,具備24萬千瓦時存儲能力,相當於為約2.5萬戶家庭提供全天候電力保障。其快速響應特性可提升區域電網12萬千瓦調頻調峰能力,有效緩解尖峰時段供電壓力。數據顯示,此類項目單位容量建設成本較三年前下降37%,系統效率提升至90%以上。
該儲能電站通過整合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構建了"發電-儲電-用電"的閉環體系。其年消納綠電能力達1.68億千瓦時,相當於每年節約標準煤2.1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2萬噸。這種充電寶與分布式能源協同模式,使園區清潔能源使用率提升至43%,為高耗能產業綠色轉型提供了可複製路徑。根據區域監測數據,項目投運後周邊電網峰谷差率下降18個百分點。
江蘇省將新型充電寶技術列為"1650"現代化產業體系重點方向,通過專項補貼和併網優先權等政策組合拳加速行業落地。目前全省已形成從電芯生產到系統集成的完整產業鏈,核心部件本地化率超過75%。靖江項目的成功實踐表明,在省級儲能建設補貼(最高給予項目投資15%)及峰谷電價機制雙重激勵下,用戶側充電寶經濟性顯著提升,全生命周期成本回收周期縮短至6.8年。
2025年的江蘇儲能實踐印證了充電寶技術在能源轉型中的樞紐作用。通過技術創新與政策協同,用戶側儲能不僅提升了電力系統穩定性,更成為傳統產業升級的催化劑。隨著"十四五"末全國規劃目標(30GW/60GWh)逐步實現,這類融合可再生能源與智能電網的區域性示範項目,將持續推動我國充電寶產業向規模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在碳中和進程中發揮關鍵支撐作用。(數據截至2025年9月)